城内驻兵八千,储备火药十万斤、粮食三十万石,可支撑长期围城。
大阪城不仅通过淀川河连接濑户内海,还通过淀川河连接九十里外的京都、六十里外的奈良。
三大名城,相距都在百里之内。
船队一靠岸,大阪城就出来很多人冒雪迎接,仪仗队从城门派到大阪码头。
他们是来迎接茶茶的,不是来迎接明国使团的。
朱寅不会进城,他没有在大阪停留的计划,他的目的地是日本京都。
茶茶很想邀请朱寅去大阪城做客,可是又不能暴露和朱寅的关系,只能作罢。
她只能暗中写信给京都一位交好的公卿,让对方好好接待朱寅。
茶茶自回大阪城,使团的几艘船继续溯流而上,前往京都。
一路上不时遇到京都运往“天下厨房”大阪的运米船,不时听到充满商人气息的“淀川舟歌”。
不知是哪个豪商的船上,还隐隐传来歌舞伎的轻歌浅唱,以及狂言演员的夸张语调。
白雪皑皑的两岸,不时看到茶屋、酒肆、妓馆、戏台、码头…仿佛不怕冷似的,不畏严寒的照样热闹。
河岸边低矮的临水和屋之中,有纸人般安静脆弱的日本少女,坐在窗前凝视着寒瑟的河流,犹如剪影。
有向往武士的男孩,手持木刀,在雪中跳跃呼喝,堆起雪人,然后用木刀将雪人斩。
在河边破冰浣衣的少妇,口中呵着白气的说话,似乎在对河童祈愿。
河岸山坡上冒雪打猎的男子,带着猎犬,学着麋鹿“呦呦”的叫,惟妙惟肖。
还有岸边神社中举行雪祭的巫女,身穿白无垢和朱色襦袢,扎着红头绳,摇着神乐铃,在祭台上翩翩跳着神楽舞。
到了午饭的时间,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如轻云舞雪。
徐渭看着这一切,忽然说道:“主公,若是日人真的如此祥和安静,倒也不错。”
“谁说日本是鸡肋之地?也算是海外沃土了。”
“可惜,兵灾一起,玉石俱焚呐。”
徐渭的话,带着一丝苍凉。
朱寅回头笑道:“先生的《夏神纪》快要完本了吧?”
“完本?”徐渭听到这个说法一笑,“还差一些。从日本回去,应该就差不多了。”
“日本的这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神灵,就让《夏神纪》收了。它们的出处,《夏神纪》也会解释一番。”
朱寅闻言不禁点头。徐渭真是太聪明了,这个绍兴师爷天分奇高,天生就是顶级的谋士。
这是个只要给一些提醒,就能举一反三,最后远你预期的人。
他居然要通过《夏神纪》,将日本的神话体系源头,用华夏神话来解释、修改。
哪怕是神话,华夏也是日本之母。简直就是釜底抽薪的文化工程。
只要《夏神纪》出版后大火,传播数十年之后,很多日本人会认为就连他们的灵魂都原本属于华夏。
大阪距离京都只有九十里,虽然是内河逆行,可第二天还是到了京都之南的伏见港。
众人在日本桨手的指点下上岸,过了平安时代修建的宇治桥,往平安京而去。
这里是日本京畿重地,但见官道两边都是规制严整的大型庄园,乃是皇室和公卿大臣的领地。
虽然是京都,可这里的防守并不森严,远不如名护屋和大阪城。
使团队伍换了马匹,绕过刚刚修建的伏见城。朱寅看着不远处的阿弥陀峰,不禁心有所感。
那个阿弥陀峰就是秀吉的墓葬所在。他在伏见城死后,墓葬十分简约,一反生前的奢侈,真是“如露而生,如露而逝”。
使团继续北上,一路踏雪而行,经过了八阪神社、清水寺,终于看见了一座堪称巍峨恢弘的古老城池。
日本的长安城:平安京!
四百人的使团,早就引起了京畿公卿的注意。虽然使团打着使臣的仪仗,但还是有巡逻的日军一路“护送”至城下。
可是朱寅仅仅递上秀吉签的公文,城门守就赶紧接待,使团很顺利就进入接待使臣的罗城门。
自永乐四年以来,时隔近两百年,大明使臣再入平安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