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刘荣这个倒霉孩子就出现了。”
“刘荣倒霉的原因就是摊上了一个倒霉的娘。”
“咱先别说栗姬怎么说汉景帝的姐姐吧,就说回答汉景帝的话,大汉医圣了属于是。”
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也。
“所以汉景帝就把目光放在了汉武帝身上。”
“不过嘛,刘荣就倒霉了,因为当时还有很多人支持刘荣,好像说刘荣在封地上修宫室,被酷吏逼迫自杀了。”
“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百姓怜之。”
朱媺娖眉头一皱:“刘荣虽然被废了,但那也是皇子,这里面要是没汉景帝的事,我绝对不行。”
“谁知道呢,反正下一个是周亚夫,一开始就是商量怎么处理匈奴归降的事,反正最后是闹掰了。”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后来的周亚夫一直闲赋在家,后来就生了周亚夫谋逆事件,说真的,也是周亚夫的儿子作,谁家陪葬甲胄需要五百啊。”
“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不要认为五百甲胄很少,在古代,五百披甲士兵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可以解决的。)
“后来周亚夫就饿死了。”
“这也让汉景帝有了刻薄寡恩的帽子。”
朱媺娖看向张彦:“夫君,你是怎么看汉景帝的?”
“我啊,坐着看,能坐稳皇帝宝座的人,你还指望是什么善男信女啊。”
“其实这还不是汉景帝没有庙号的原因,毕竟如果皇帝真的给上一任上庙号,大臣也不会阻拦,一个称呼而已,有什么啊。”
朱媺娖愣了一下:“那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你看看西汉皇帝的庙号,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
“这些庙号可不一定是他们的继任者安排的。”
“刘邦和刘恒的庙号是汉景帝安排的,刘彻的庙号是刘询安排的,刘询的庙号是王莽安排的。”
朱媺娖愣了一下:“唉,我没注意到这个,咋回事?”
“很简单,汉惠帝才是嫡子,汉文帝是庶子,而且汉文帝是勋贵灭了吕家之后被抬上来的。”
“这个继位方式有点小问题,虽然历代太宗都有问题,但人还是要脸的,需要给个合法性。”
“为了弱化汉惠帝,加强自己的传承,上庙号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夹带私货的。”
“至于汉武帝的庙号,你想想汉宣帝是刘据的孙子,汉宣帝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只能给汉武帝上庙号。”
“至于汉宣帝中宗的庙号,那是在汉平帝晚期,王莽为了讨好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这个王政君可是汉宣帝的儿媳妇。”
“所有人都别有心气,你再看看汉武帝,他需要证实什么合法性?”
“他是汉景帝亲封的太子,合法性毋庸置疑,而且谁能和汉武帝抢皇位啊,有威胁的人都被汉景帝干掉了。”
“所以汉武帝没有,也没必要给汉景帝上庙号。”
朱媺娖恍然大悟:“我感觉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毕竟都是为了一些意图。”
“我也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实用主义嘛。”
“其实庙号这种东西也代表不了什么,和谥号一样,后来都成一种传统了。”
“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略曰英。英宗,多好的庙号,明英宗,媺娖,我说的对吧。”
朱媺娖扭过头不看张彦:“我怎么知道,我是代宗一脉的,太祖亲自定的,比任何人说的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