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掌握天幕,行走万朝 > 第389章 明初传位(第2页)

第389章 明初传位(第2页)

“你想想,洪武三十五年的时候,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了,他已经四十三岁了,需要考虑自己如果死了,该怎么办了。”

李丽质一头问号:“啊?这么快?”

“对啊,你看他那三个兄长,有长命的吗?”

。。。。。。。

李丽质无言以对:“好像还真是。”

“你想想,当时的明宣宗才四岁,能干嘛?”

“而且当时的武将清一色倾向于朱高煦,明仁宗的支持者只是文官集团。”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时和明成祖关系最好的也是朱高煦,甚至在永乐元年,明成祖想让朱高煦领兵北伐。”

“很显然,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的表现让明成祖很满意,不然也不会让他领兵。”

“只不过因为在宣德时期的表现,明实录中没有记载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的功劳,不过明史中有记载。”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讲真的,如果没有朱高煦,明成祖也会进南京,只不过是打进去的还是被抓进去的,那就不好说了。”

“而且现在的明仁宗并不在明成祖身边,明宣宗也是一样,都在北京呢。”

“只不过永乐元年的北伐因为出现了不吉利的天象,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明成祖还没确定接班人。”

“随后,明成祖把三个儿子都赶去了北京,至于留在身边的,只有明宣宗一个。”

“再之后,解缙的一句好圣孙,就让明成祖下定决心了。”

“永乐二年,明仁宗,朱高煦,朱高燧都被明成祖叫到了南京,立明仁宗为太子。”

“就算到了这里,朱高煦还是有机会的,但偏偏出了个明宣宗,这就是最大的变数。”

“因为永乐五年,明成祖给明宣宗找了个老师,那就是姚广孝。”

“明成祖也交代了,不用教明宣宗那些文邹邹的东西。”

李丽质笑了笑:“是因为建文帝的原因吗?”

“没错,有朱允炆朱玉在前,明成祖怎么可能不避雷。”

“这个时候的朱高煦还想着怎么和明仁宗斗呢,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大侄子上来了。”

“永乐七年二月,明成祖去南京,也带着明宣宗,后来丘福战死,明成祖只能自己上了。”

“这个时候是永乐八年,明宣宗十二岁,独自驻守北京。”

“所以这个时候的明朝,太子在南京监国,太子的儿子守国门,至于皇帝,去草原撒欢了。”

朱媺娖无语:“夫君,那是去打仗了。”

“不重要,永乐九年,明成祖立皇太孙,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之所以立皇太孙,差不多也就是因为明仁宗的身体不好。”

“上一个壮年去世的太子是谁,之后生了什么,明成祖太清楚了,所以明成祖要保证权力的交接,也保证武将的姓名。”

李丽质不解:“武将的性命?”

朱媺娖白了李丽质一眼:“我家太祖为了保证建庶人登基干了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

“哦。”李丽质明白了:“就是让武将们来表忠心呗。”

“没错,靖难勋贵又不傻,开国勋贵是什么下场,他们很清楚,现在明成祖给路线了,他们肯定要顺杆爬啊。”

“这也是明成祖为了保证明宣宗的安全,他的来时路,他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置官属,初,上选幼军随侍皇太孙,至是立卫,置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卫镇抚十员,经历司经历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副千户五十员,所镇抚五十员,百户二百五十员。”

“这是永乐十三年设立的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直接归明宣宗管。”

“这可不是普通的卫所,总兵力到了两万五千多人。”

“而且随侍明宣宗的人都是从全国各地的卫所中选的年轻军官,要知道,这些人以后要回去继承职位的。”

李丽质愣住了:“这是在铺路?”

张彦点头:“没错,这种影响力可不是朱允炆可以比的。”

“你再看看朱高煦,永乐十二年,明成祖视察新都建造的时候,朱高煦也在北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