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思念旧朝,对旧朝无比怀念。所以这群人一开始就是打算抱着修故国史的心态写清史稿的。”
“想一下,这样的一群人写的书会是什么结果?”
朱媺娖呵呵一笑:“这群人,贼心不死。”
“没错,傅振伦就说过,清史稿中有两个问题,先就是清朝灭亡后,那些在清亡之后去世的清朝皇室和大臣在清史稿中全拒绝使用民国年号,而是使用天干地支。”
“这件事看起来不大,但这种事也在清朝生过,清朝时期的明史案就是庄氏明史在明亡之后的几年没有用顺治年号。”
“之后就是一场文字狱。”
李丽质撇了撇嘴:“这就是不要脸呗。”
“没错,这种事要是生在清朝,那可就是一场杀戮了。”
“除了天干地支记时法之外,清史稿对于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记载基本面面俱到,生怕没办法塑造清朝皇帝忧国忧民的形象。”
“但是一但涉及到清朝压迫汉人,导致汉人起义的事就匆匆带过。”
“有清一代,汉族志士起而走险,揭竿而起均不予书,如朱氏后裔、明代臣民之抗清,洪秀全杨秀清之倡义,党人之排满,秘密结社之组织,均不详载。”
“说白了就是看民国不搞文字狱,欺负老实人。”
“不止如此,清史稿还把郑成功记载成海寇,辛亥革命称为国变。”
朱媺娖呵呵一笑:“叛徒还好意思说这个,脸都不要了。”
“这还没完,袁世凯死后,清史馆修书就开始变的断断续续的了,错误又出现了很多,引起了当时文化界的一致抵制。”
“易培基在呈文中说:‘此书,系用亡清遗老主持其事,……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体例文字之错谬百出,尤属指不胜屈。此书若任其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
朱媺娖眼前一亮:“骂的好,没带一个脏字。”
“最终,民国政府下令全面封禁清史稿,只不过当时没有清朝的其他史书,而且清史稿中也确实存在重要的史料,所以也没有彻底封杀。”
“但是清史稿也没有成为官方承认的史书,自然也不会成为二十五史。”
李丽质一愣:“夫君,你那个时代也没修清史吗?”
张彦摇头:“没有,其实修不修已经不重要了。”
“我那个时代网络达,很多资料都能在网上找到,但凡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清朝是什么情况。”
“所以修不修的意义不大,而且还有文物当佐证,也给明朝平反了很多事。”
朱媺娖愣了一下:“什么文物?”
“明朝文物啊,比如把万历皇帝的墓挖了。”
“你说什么!”朱由检炸了:“你们把朕爷爷的墓挖了?”
“对啊,其实一开始是准备挖明长陵的,看看有没有永乐大典。”
“你们!”朱由检气炸了:“挖人祖坟真的好吗?”
“又不是我挖的,而且我还去看过明十三陵呢。”
朱由检气的磨牙:“好看吗?”
“还行吧,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