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不过是他们一直坚持的老欧洲荣光而已,一碰就碎,金融就算再达又如何,宋朝经济就很达,之后呢。”
朱媺娖呵呵一笑:“牵羊礼。”
朱媺娖画风一转:“夫君,满清时期的汉人是怎么看待清朝的?”
“怎么说呢,整个清朝两百年的时间里,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割裂还是很严重的。”
“朝鲜官员在《老稼斋燕行日记》中就有记载。”
“有一胡儿在其前。眉目可爱。书状言。此乃主人之子。而能解文字。故招来。而所戴不好看。去之矣。余遂脱耳掩。加于其头。使示其家人。其儿笑而入。俄而出来。”
知乎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打开app
【燕行录】李朝官员与汉人青年的笔谈
6个月前
晋国庄淑大长公主
关注
作者是金昌业,不知为什么网上传为金昌应。出自《老稼斋燕行日记》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有一胡儿在其前。眉目可爱。书状言。此乃主人之子。而能解文字。故招来。而所戴不好看。去之矣。余遂脱耳掩。加于其头。使示其家人。其儿笑而入。俄而出来。”
“余问,你父母见之,以为如何。曰,以为好矣,遂携妇所寓。问,你祖先衣冠,其制如何。答曰,生在晩不知。问,俺门衣冠,你见如何,好笑否。答,不敢笑。”
“实说无妨。答曰,衣冠乃是礼也,有何笑乎。问。,你先世有官爵否。答,乃是贫贱人。问,你姓甚名谁,年纪多少。答。贱姓张。名奇谟。年纪十五岁。”
…………………………
“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对话,地点就是建州女真的老家,虽然这个人表达的很隐晦了,但还是表现出对清朝既害怕又憎恨的态度。”
朱媺娖愣了一下:“康熙五十一年,那已经好久了,竟然还这样,难怪太祖这么顺利。”
“没错,他也知道自己的衣服不是原本的风俗,他也说了关于剃,他说不剃是礼,剃是俗,至于通婚,他就更直接了,说鞑子不愿意,他也不愿意。”
“就在九年后,也就是康熙六十年,又一个朝鲜使者来了,在河北同一个汉人家庭对话。”
“直接问了知不知道明朝的衣冠。”
“那户人家也说知道,随后朝鲜使者问为什么接受。”
“那户人家是这样回答的,以其势之不得不然。”
“媺娖,你想一下,辽东和河北都是清朝的核心统治区,就算是这样,汉人对满人的态度依旧不好。”
“至于南方,更明显,鸦片战争之后,朝鲜使者去了南方,依旧问认不认识自己的衣服。”
“这次回答更直接。”
“朝鲜使者直接问,吾辈所着衣冠,于汝心以为何如?”
“被询问的人直接说此本中国衣冠,吾虽不得已胡服,岂无歆羡之心耶?”
“这期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这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汉人对清朝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虽然清朝是通过八旗制度进行统治的,但如果抛开这个制度,只看八旗本身,清朝就是通过阶级隔离的方式把旗人和汉人区分开。”
“在主要的城市中,汉人和旗人都是分开居住的。”
“虽然这样管理起来方便,但问题就是,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数量最广的汉人,旗人就是来剥削的,就是不一样,连演都不演了。”
“清朝是典型的封建陆权农业社会,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进行殖民,他们积累财富的方式就是剥削底层百姓。”
“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是差不多的,但清朝的问题就在于他是外来者,而且还明明白白说出来做出来了。”
“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按理来说,少数入多数,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融入,减少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