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
一篇由“皇家科学院祭酒”,方孝孺,亲自撰写的文章,以《大明日报》增刊的形式,再次传遍了整个应天府。
文章的标题,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充满了振聋聩的力量——
《格物亦是道,科学即是仁》
在这篇文章里,方孝孺以一个传统儒家大儒的视角,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而又包容的胸怀,对朱旺所提出的“科学”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升华。
他引经据典,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到程朱理学的“理”,再到阳明心学的“心”,雄辩地论证了,“科学”……并非是与“圣贤之道”相悖的“奇技淫巧”。
恰恰相反!
“科学”,正是“圣人”探究天地至理,实现“内圣外王”的……终极法门!
“……何为‘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为‘小仁’。使天下万民,皆能吃饱穿暖,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此方为……‘大仁’!”
“……澳王殿下,创神农之种,解万民之饥馑;立牛痘之法,救苍生于疾苦;办义务之学,开万世之民智。其所行之事,虽惊世骇俗,然其心……无一不体现着‘圣人’那最纯粹的……‘仁心’啊!”
“……故,老朽以为,格物,便是求道!科学,便是行仁!此二者,本就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我辈读书人,当摒弃门户之见,拥抱时代之变革,以‘科学’为器,以‘仁道’为心,方能真正地,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愿!”
这篇文章一出,整个大明士林,彻底……失声了。
如果说,朱旺之前的文章,是一柄锋利无比,足以撕开一切伪装的手术刀。
那么,方孝孺的这篇文章,便是一剂……效力无穷的,足以改变思想的……镇静剂。
连他们最敬重,被视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都“叛变”了。
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呢?
于是乎,那场原本还暗流汹涌,眼看着就要演变成一场“文斗”与“武斗”相结合的全面冲突的风波,就这么……戏剧性地,烟消云散了。
那些曾经还在背后搞小动作的士族们,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最温顺的绵羊。
他们不仅主动撤回了那些“反动”文章,甚至还争先恐后地,向“皇家义务教育基金会”,捐献了大量的“助学款”,以示……“悔过”。
……
武英殿。
朱元璋看着手中的报纸,以及毛骧呈上来的,关于江南士族们“幡然悔悟”的密报,是哭笑不得。
“这小子……”他指着朱旺的名字,对着身旁的朱标,感慨道,“……真是把这‘杀人’和‘诛心’的手段,给玩绝了啊。”
“先是用炮火,打断他们的骨头,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怕’。”
“然后再让方孝孺,出来给他们讲道理,熬鸡汤,告诉他们什么是‘道’。”
“一打一拉,一硬一软……”朱元璋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既有欣慰,又有几分嫉妒的表情。
“……这御下之术,他娘的……比咱都会玩了。”
朱标看着父皇那副“自家白菜被猪拱了”的表情,也是忍俊不禁。
但他心中,对朱旺的敬佩,却又加深了几分。
他知道,自己的这位堂兄,正在用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将这个庞大而又陈腐的帝国,推向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却又充满了无限希望的……未来。
……
就在整个大明朝堂,都沉浸在一种“思想大解放”的奇特氛围中时。
一场真正的,关系到帝国未来百年国运的……“大考”,也终于,悄然来临。
大明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大典。
暨,“无敌舰队”……次远洋拉练誓师大会!
龙江港码头之上,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富强”号、“民主”号、“和谐”号,这三艘经过了数月紧张舾装和调试的钢铁巨兽,终于,以一种完全体的姿态,第一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一百零八门黑洞洞的炮口,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崭新的大明龙旗,在数十丈高的桅杆之上,迎风招展。
数千名身着崭新蓝色海军制服的年轻学员,精神抖擞地,在宽阔的甲板上,列成了整齐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