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513章 一诗三连(第2页)

第513章 一诗三连(第2页)

鳌山灯则是元宵佳节的一大特色,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象征着稳固、吉祥和长寿。

后突然意境一转,从帝城核心转向偏远之地。

帝城的笙歌,代表京师在元宵佳节中的狂欢、歌舞不绝;穷厓则指偏远的山崖、肃杀的边疆,是远离帝城繁华的僻静之地。远隔二字,清晰划分出热闹与幽静的空间界限,帝城的笙歌再响亮,也传不到边疆之上,直白地展现出城乡、中心与边疆的差异。

既不贬低边疆的幽静,也不沉溺帝城的喧闹,提醒当权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姿态。

前部分歌颂盛世,后部分歌颂边疆的现状,面对这样的情况,朱高炽认为他好像也只能往好的说。

等到太子朱高炽说完了意见之后,大殿下的众官员一众拍手叫好。

没办法,他们也想要在陈羽做出的诗中挑刺。

但人家太子朱高炽都已经言了,挑刺的话不仅可是让陈羽难堪,也间接打了朱高炽的脸。

说到底还是不敢。

朱棣听到众人给陈羽的诗文鼓掌,笑了笑,对着朱高煦说道:

“不错,陈状元已经做出了一诗,那么接下来该你汉王了。”

朱高煦:“???”

什么情况,我是武将啊!

爹,你就这么喜欢折腾儿子吗。

我不就是在给你传递消息中,挤眉弄眼,外加大拇哥吗?

陈羽听着也是有些懵,跟朱老二认识这么久了,也没有听说过他会作诗啊。

难不成这汉王就跟张飞画美人图一样,深藏不露。

那自己可是很期待啊。

朱高煦想了想,对着陈羽说道:

“陈状元,我听着你做的诗像是只有一半,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文?”

让朱高煦作诗,肯定做不出。

只不过在这种场合中,他要是说不行,那可太丢面了。

干脆让陈兄弟解救我于水火之中,事后请你喝酒。

陈羽看着朱高煦对他投来求助的眼神,点了点头说道:

“汉王殿下才思敏捷,我这诗确实只做到一半。”

朱棣一愣,随后开怀大笑道:

“作诗在于助兴,既然朕的状元郎没有尽心,那么继续即可。”

众人懵逼,说说而已,你玩真的?

陈羽酝酿了一番,拱手道:

“那下官便继续献丑了。”

“五夜帝城天不禁,遐方边境柝还声。”

“阿谁桃李门墙盛,岁岁春风次第迎。”

话落,全场寂静。

陈羽等待着像做前半部分一样,众人的点评,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寂静。

“咳~”

陈羽见众人没有反应,当即清了清嗓子,将众人的思绪拉回来。

通常而言,官员在类似情境下创作诗歌,多会围绕国泰民安的主题展开,以笔墨迎合、颂扬君主。

陈羽此诗的前两句,确实贴合了这一常见取向,初步达成了称颂盛世的效果。

然而,诗句后半部分的转折,却并未让这份吹捧停留在空泛的颂扬层面,而是将其拉回了现实场景;

直至结尾两句,更是让这份对时代的肯定落到了具体而扎实的实处,尽显构思之巧。

五夜帝城天不禁,遐方边境柝还声。

不同地区同节不同景。

在帝城,元宵节期间整夜都可以尽情欢乐,不受限制,一片繁华热闹;而在偏远的边境地区,却依然能听到打更的声音,显得格外冷清。

尾联中桃李门墙,指代学生众多,此句意思是谁的学生像桃李一样满园盛开,每年都能依次迎接春风的吹拂。

这一联与前文的元宵节景象看似关联不大,但实际上是由元宵节的欢乐氛围,再次转折到了到了教育事业。

表达了陈羽之前提出的教育强国的构想。

诗文好,更加好在全部贴合当下的场景所做,就会好上加好。

再看尾联,桃李门墙一句以桃李喻指众多弟子,诗句之意是:哪位贤士的门下弟子如满园桃李般蓬勃生长,每年都能循着时节,迎接春风的滋养。

这一联看似与前文描绘的元宵节景象关联不深,实则是从节日的欢乐氛围中自然转折,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事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