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整个京师在这几天的备考氛围当中,反而没有前一段时间恩科时的热闹。
在这种情况下,陈羽跟礼部李志刚简单对接了一下关于他今后的监丞工作,便下班回家去了。
……
陈羽返回府上,躺卧在床,正要入眠时,窗外却骤然响起雷鸣,刺眼的闪电照亮天际,这是降雨的前兆。
他目光落在窗外,望着那忽明忽暗的电光,不知不觉陷入了沉思。
电力,向来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迈入现代化的核心标尺
也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在大明实现电力工业化。
大明未来会走到哪一步,陈羽心中没有答案,但他无比清楚,以眼下大明的工业底子,别说实现电力工业化了,就连迈出起步的第一步都难如登天。
这就像一个刚读完小学的孩子,跳过初中、高中的积累,直接去攻读大学课程。
即便认识基础的汉字、数字,可那些深奥的大学知识,又怎能轻易读懂?
可反过来想,倘若日后自己能带领大明叩开电力时代的大门,让家家户户都点亮电灯泡,那大明的霸主地位,恐怕百年、甚至千年之内,都难以被撼动。
毕竟,电力革命所带来的科技飞跃,远比工业革命更为迅猛、更为深刻。
可现实的难题就摆在眼前:就算陈羽现在能造出电机,靠着煤炭等燃料将电生产出来,之后又该如何?
以大明当下的科技水平,连工业革命的基础都没有,根本不存在能承接电力的工业体系。
难不成,把出来的电用来电人,看对方被电得人仰马翻?
这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陈羽深知,电力革命绝非空中楼阁,它有着严苛的前提。
国家必须先经历农业社会的积淀,再展轻工业、重工业,推动整个社会完成工业革命的蜕变。
只有走完这一系列步骤,做好充分铺垫,才能真正开启电力革命。
若中途跳过关键环节,强行推进,最终只会落得一场空。
而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即便是展最快的西方国家,走完这些步骤也花了近三百年。
反观自己,来到大明不过一年,入仕才第二天,就已推动朝廷创办了大学,还在招生时打破了对商贾的身份限制,为思想启蒙提前铺平了道路。
日后,大学的学科设置还会不断调整优化,定能培养出一批顺应新时代的青年才俊。
有了这些人作为改革的支持者与践行者,大明未来在各个革命阶段,定能迎来更快的展度。
就像他今日在常会上所说:教育强国。
这句话,既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对大明未来的期许。
他也曾设想过另一种可能:若是朱棣能以皇帝的权威,强行支持自己开启工业革命,或许能省去不少中间步骤。
但他很快便否定了这个念头。
如今的大明,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商业和手工业尚未兴起,更别提重工业的影子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行推进,必然会遭到士绅、读书人、百姓等各个社会阶层的强烈抵制。
皇帝并非万能,没有思想启蒙的洗礼,没有农业之外其他行业的崛起,谁能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
谁又会愿意接受这种颠覆性的变革?
凡事只能循序渐进,先让天下人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大批新时代的骨干力量。
届时再推动工业革命。
即便仍有抵触,也会比现在小得多。
陈羽心里清楚,百姓的抗风险能力本就薄弱,即便那些读得起书的寒门子弟,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强不到哪里去。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皇帝手握天子大权,也不能贸然同时触碰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否则只会引更大的动荡。
不过,眼下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工业革命的种子已经埋下,正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
想到这里,一股困意袭来,陈羽渐渐陷入到了睡梦当中。
他不急于一时,毕竟好的开端已经有了,剩下的,只需循序渐进,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