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这次停顿的时间,比之前的都要长。
将近一分钟。
一个是让在场的文臣武将消化一下,还有一个就是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在调整状态的同时,脑海中快回忆着昨日打的草稿内容。
毕竟脱稿演讲的难度,跟读稿演讲,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更何况给陈羽脱稿准备的时间,也就昨晚的几个时辰。
因此在他演讲的过程中,当然不可能是跟草稿上面的一字不差。
意思在就行。
没记住的部分,临场挥。
陈羽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以当场文武百官的事例举证,就是想要让大家清楚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培育人才的最佳手段,就是教育!”
“在大殿之上的众位上官,我相信你们能够参加此次常会,是因为你们参与了对大明国家的建设,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你们是人才,是能够建设国家的人才!”
“而你们成为人才的这个过程,我相信应该都受到过教育!”
“倘若出生在士大夫家中,那自不用多说,到了启蒙的年龄,家中便会安排先生,为你们讲述知识与本领;武将亦是如此,出生之后,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家父亲,开始学习兵书、行军作战!”
“但对于寒门,甚至条件更差的人,他们连书都读不起,就更不要说请老师了,那么这类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是教育,而是阅历,是随着成长当中遇到的经历,不断摸爬滚打,才能在其中领悟知识。”
“在元末的时候,洪武帝一方的将领,有几人小时候读过兵书,学习过行军打仗的本领,不都是在一场场战役当中,成长起来。”
“因此,若想培育出真正能为国家担当、为社稷效力的可用之才,关键在于找到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我将这些路径归纳为两类:
其一,依托系统的教育。通过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打磨安邦济民的本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根基,让他们明事理、知法度,具备服务国家的理论素养;
其二,依靠扎实的实践锻炼。让他们亲身参与到一件又一件具体事务中,在其中摸索规律、感悟真谛。”
陈羽这番言论,众人听后在思索了片刻之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毕竟这番话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好理解。
而且贴合实际。
如何能成为人才?
放在他们这个层面,肯定是能够拥有治理国家的文官才能,又或是能够为国家行军打仗的武将能力。
但不论文武,在场最低都是四品官员,他们培养家中子弟的办法,当然就是自家中后辈从启蒙年龄开始,请老师教授他们读书。
这是在场四品以上官员,甚至士农工商中的‘士’阶级,通用的方法。
武将也是如此,自幼的时候,让他们学习兵书,从而早早开始学习行军打仗的能力!
当然对于陈羽口中的第二类实践,对于武将来说才更为重要。
毕竟武将当中有一个只有兵法学问,而无实践学问的成语:纸上谈兵!
武将若没有战事,没有一个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那么武将的能力,按照常理来说,将会越来越差。
就比如最开始的时候,洪武一朝的开国将军,他们自幼连饭都吃不饱,就更不要说读书了。
靠的就是在一场场感悟,从而不断成长为一个可以行军打仗、领兵作战的人才。
因此这套人才培育理论的两种方法,众人听后表示认同。
再加上有着陈羽先前的夸耀文臣武将的铺垫,使得众人对于陈羽的言论,只要正确,是那么个意思,大多都会赞同。
陈羽见自己说到现在,也没有人出言反驳打断自己。
他酝酿了一番,开始将自己从头到尾,铺垫到现在的最后一部分说出:
“正是凭借满朝文武同心同德、鼎力相助,永乐一朝才得以驱散迷雾,迎来了盛世的曙光。但诸位需知,这曙光仅仅是个开端。若想让这份光明愈耀眼,真正打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鼎盛时代,最关键的支撑,便是源源不断的可用之才!”
“可话又说回来,倘若这盛世只有一个短暂的开端,连百年基业都撑不起,甚至短短五十年便走向衰落,这样的盛世,难道是陛下心中所愿?难道是在座各位上官毕生追求的结果?”
“我想答案定然是否定的!且不说百年之后,单看眼前,或许再过三十年,在座的上官中,便会有不少人因岁月流逝而离去;等到五十年后,今日在场的面孔,恐怕早已尽数更换。”
“到了那时候,谁又能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用文治武功换来的成果,能稳稳当当延续下去?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心中都盼着这份基业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对此,我倒有一个拙见:那便是建立一套成体系的教育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由朝廷牵头,设立专属的中央教育机构;再以此为根基,逐步向各地州府延伸,让地方也建起规范的教育场所。”
“毕竟只有教育机构始终存在,才能确保无论大明走到哪个时期,都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不至于在治理国家时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
“人才不断代,国家的根基才能稳如磐石;人才若断层,再辉煌的盛世也会沦为泡影。”
“因此,臣斗胆进言,朝廷应打造从上到下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