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心中之所以没有朱元璋那样厌恶商贾,是因他没有经历过朱元璋小时候的贫苦生活。
再者,
就是跟着陈羽接触的那段时间以来,认识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永乐公司的重要性。
使得朱棣的意识观念中,潜移默化认识到了商贾这个阶级,对于国家而言的重要性。
至于为何大学只招收有才能的落榜学子,这个原因很简单。
权贵阶级终究只占少数,但寒门这个阶级可是大多数。
若不设置一道门槛,到时候估计整个天下的寒门子弟,全部来到大明里面读书。
提供免费吃喝,再有钱的商贾也承接不了这个费用问题。
朱棣顿了顿,继续说道:
“有关大学的事情招贴皇榜之后,立马派人通知下去,明日早晨举行朝会,让四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到场。”
“到时在小朝会上,你将这份奏疏上面的内容提出来,让众大臣商讨一番。”
“对了,你下去之后,记得将今日的消息散播出消息,就说朕对于这份奏疏上面的提议,感觉可行,非常满意!”
按照朝廷制定重大计策来说,一般都会在私下里先开一个小会,将大的方针定下一个基调。
然后再召集各个部门的主事前来商议,经过一番在细节上的补充,从而将计划最终敲定下来。
现在朱棣的一番话,可以说将这件事情定型了。
兴建大学和编纂永乐大典、下西洋等制定的国家大事一样,是永乐一朝要坚定不移进行的基本国策。
不可动摇。
朱棣跟普通的帝王不一样,他拥有着绝对的天子之拳。
在此基础上,自然拥有了绝对的天子之权。
因此,他不需要顾及朝中的势力平衡。
一个政策颁布之后,只要他同意,基本大差不差了。
只要他手中的天子之拳还在,那么他的地位,便无人可以动摇。
当永乐帝将大的基调定下来之后,朝会上需要商讨的问题,就不再是这个计划是否可行。
而是实行这个计划,其中的重难点。
关于兴建大学的重难点,陈羽在奏疏中已经说的很明了。
一个字:钱!
至于解决办法,其实也已经提了出来。
在招生上下文章。
让那些富有的商贾,通过钱财来为家中弟子,购买入学资格。
总的来说,朝会需要商议的问题,大概率会集中在招生上:商议是否招生商贾弟子。
根据朝廷目前对商贾的态度来看,多半很难。
但再难,大学也能够兴建下去。
毕竟陈羽预判了那些文官反对的言论。
拒收商贾?
那商贾承接的钱财,谁提出拒接,谁出。
如此一来,不管接下来的朝会当中,文官反对与否,钱都可以到位。
钱到位了,大学的兴建自然势在必行。
而朱棣最后让李志刚将自己的对兴建大学的态度传播出去。说白了就是提前给朝中的各方势力打一个招呼。
要么拿钱,开始商讨兴建大学为朝廷培养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