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对碰喝下了以茶代酒的茶水之后,
李至刚顿了顿,对着陈羽说道:
“对了,陈老弟你刚刚说的解决问题办法,我现在就抓紧去书房,起草一份奏疏,将其整理在上面。”
“等我写完了之后,正好趁着下午的功夫,送往陛下的御书房,面圣。”
“不出意外的话,今日陛下就会见到这份针对大明人才储备的计划。最多两三天,这个议题就会拿到朝中商议。”
说到这,
李至刚站起身来,走到陈羽跟前,欣慰的拍了拍陈羽的肩膀,郑重的说道:
“陈老弟,你放心,这个问题由你解决,策略也由你全盘提出,因此你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奏疏之上!”
“若陛下看见这份奏疏,选择采纳再次建设一个学府。那么在功劳方面,我是绝对不会冒占,你的功劳该有多少,就有多少,而且我保证只多不少!”
话落,
陈羽对于李至刚口中所说,要将自己的名字一同写上奏疏上面的提议,并没有选择拒绝。
而是拱了拱手,欣然接受。
他现在虽然是一个从八品官阶,放在外面,那是多少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
但放在京师这个地界,在皇宫当中,一板砖下去,不知道能砸倒多少个从八品官阶的官员。
因此,从八品官阶,真的不够看。
若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快提升官阶,从而拥有真正接触到朝中核心处理问题的话语权。
那么政绩方面,就显得不可或缺。
毕竟,
若身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哪怕凭借着自己跟朱棣之间的关系,也很难通过这层渠道,将自己一下子拉到什么高位。
这种做法就是拔苗助长。
对陈羽的长远展来说,是一件极为不利的事情;对朱棣来说,也是一件操作难度极大的事情。
除了会引起天下震动之外,还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几乎将朝中的所有势力,都放在了陈羽的对立面。
这是陈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陈羽想要成为大明永乐时期的内阁辅,拥有极大的权力,然后再用这样一层权力去改造大明,让大明实现工业革命。
这一方面,不是仅仅依靠皇权就可以完成。
还需要大明各个阶级的配合、运转。
需要从朝中的各个部门,到地方的各个部门,将政策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因此,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陈羽没必要为了走捷径,从而疯狂树敌。
这是一件极为不明智的选择。
毕竟捷径这条道路上,在缩短道路的同时,也充满了荆棘。
陈羽是一个理智、有耐心的人。
他定然会选择稳健的一条晋升之路,稳扎稳打的走到对岸。
当然这里说的稳扎稳打,不是说赶路的过程中,就需要步履蹒跚。
而是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有动力。
总的来说,
就是陈羽现在最需要的赶路动力,当属政绩。
还是那种能够影响朝廷上上下下,影响天下各个阶层的动力、政绩。
而今天,陈羽算是完成了入仕以来,第一场有份量、有影响力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