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至刚本来在陈羽深入、全方面的分析下,情绪高昂的附和几句。
但慢慢的语调降了下来,情绪也随之重新低落。
“唉!”
“陈老弟,实话告诉你,我在几个部门之间针对恩科后续讨论的话题,虽然没有你分析的那样全面,但也相差无几。”
“我们当然也清楚人才的重要性,也知道这样做能够增加读书人对于永乐一朝的好感。”
“但难就难在将那些落榜的学子留下来,留多少人,留下来之后,还需要额外增加大量的钱财。”
“这些随便拿出一件,都是争论不休、令人头大的难题!”
陈羽听后,微微颔道:
“李老哥,问题的难点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处,就是既想要在录取更多人才的同时,又想要不给朝廷国库增加负担。”
“可对?”
李至刚想了想,郑重的点了点头。
众所周知,
既要又要,很难同时进行,就像鱼跟熊掌不可兼得。
陈羽笑了笑,打了一个响指说道:
“这好办,可以新建一个类似于国子监那样的机构,然后将那些在某一领域拥有才能的落榜考生,放到里面去。”
“让他们在里面进行学习、深造,若是期间有能力突出者,直接录用朝廷入仕名单;若是能力差一把火候,则让他们继续参加三年之后的科举即可。”
“重新建设一个类似于国子监的……机构?”
李至刚眉头微皱,喃喃重复着陈羽的解决办法。
华夏古代教育史上,国子监在魏朝时期就已经设立,它作为最高学府,承担着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重任。
国子监的学生统称为‘监生’,学生来源各异,包括地方学校选拔的优秀生员、官员子弟、皇亲国戚等。
随着时间推移,国子监的性质逐渐生变化。
从洪武初期优中选优、追求学术卓越的高等学府,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招收特权阶层子弟的场所。
在建文时期,国子监其实已失去了初创时的意义,主要成为世家子弟获取功名的捷径,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陈羽郑重的说道:
“国子监作为自魏朝以后,代表国家的最高学府,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国家培养、储备人才。”
“结果呢?展到现在,反而成为了特权阶层的工具!”
“纵观国子监在大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从严谨学术到逐渐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提醒着我们,教育机构必须保持独立性和学术纯洁性,避免被外部因素过度干预。
“因此,针对国子监的改革,我认为可以对不同阶级的学子,进行分流。给每年落榜,但在某一领域有才华的学子,安排进入新建设的学府进行学习,给予这些人才一定的保障。”
“对了,新建立的学府我将其称之为‘大学’!而大学里面的学生我将其统称为‘硕士生’!”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李老哥,有着国子监跟监生在前,那么大学和硕士生理解起来也相对非常简单。大学的作用就是能够收拢大量落榜才子,给他们提供一个由朝廷供养的学习场所。”
“招生情况,可以按照每届科举的人数来定。至于大学建设的地点,可以在京师找块空地,划出一片区域,用来建设校舍、学堂、食堂!”
“这样一来衣食住行都可以做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