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血淋淋的肺叶,看得人触目惊心。
一位曾经参与过哭丧游街的妇人,当场就崩溃了,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们被人骗了啊!还以为她是菩萨……原来最暖的火,一直烧在自家灶里!”
这句话,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是啊,与其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神明,不如相信自己手中的炭火,相信自己的双手。
半年后,岭南各地,竟然兴起了一个叫做“共灶节”的节日。
每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自地搭建一个公共的炉台,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点燃蓝焰,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在某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位老窑工,用颤抖的手,在炉壁上刻下了一行字:
“此火非天降,非神授,乃太子与万民共造。”
这行字,虽然歪歪扭扭,但却充满了力量。
它代表着百姓对李承乾的感激,也代表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消息传到长安,传入皇宫。
李承乾听了之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说什么。
他只是命人将这句话,收入了《民生志》第一卷。
这本《民生志》,记录着大唐百姓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这句话,无疑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笔。
李承乾的目光,再次落在了御书房的屏风上。
那上面,画着一幅巨大的长安夜景图。
图中,万千人家灯火通明,宛如繁星坠落人间。
而李承乾,却悄悄地将那枚断裂的玉簪,嵌入了画的一角。
那断簪,与这繁华的夜景,显得格格不入,却又似乎融为一体。
它像是一个无声的注脚,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某夜,海南渔村一户人家收到一个匿名包裹……
这天夜里,海南岛某个偏僻渔村的老王家,正准备熄灯睡觉。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老王头嘟囔着骂了句“哪个鳖孙”,趿拉着鞋打开了门。
门口空无一人,只有一个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方形包裹。
老王头一脸懵逼,心想:“谁家快递落这儿了?”他捡起包裹,掂了掂,还挺沉。
回到屋里,老王头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只见一本破破烂烂的古书,封面上写着几个繁体字——《转轮圣王经》。
这书一看就有些年头了,纸张泛黄,边角都磨损了。
老王头翻开书,扉页上赫然写着一行墨迹犹新的小字:“人间不需要新的火种……只需要不灭的薪柴。”字迹娟秀,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寒意。
老王头看不懂这些弯弯绕绕的,随手把书扔到一边,心想:“谁这么缺德,送本破书来?”
第二天清晨,老王头照常起床出海打渔。
当他来到海边时,却现一只搁浅的小舟,孤零零地停在沙滩上。
小舟很简陋,像是渔民自己扎的。
船头,一件素色比丘尼袍,被海水浸透,无力地耷拉着。
老王头心里咯噔一下,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生。
他抬头望向远处,海天相接之处,朝霞如燃,红彤彤的一片,仿佛无数灶火同时腾起,照亮着渔船归航的路。
只是这霞光,今天看起来,却格外刺眼。
他狠狠地掐灭了手中的烟,一股子不详的预感涌上心头,“这,莫非是要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