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的部落在眼前这位“使者”的带领下,告别饥饿,走向强大的未来。
“请使者大人放心!”
他拍着胸膛,大声保证,“从今天起,我们黑彝部落所有能动弹的男人,都听从您的调遣!谁敢偷懒,我第一个打断他的腿!”
“我不需要监工。”
娜扎摇了摇头,指向自己身后那几位神情肃然的行政人员,认真说道:
“他们会负责登记、派任务和结算酬劳。我的原则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谁干得多,谁拿到的就好;谁想偷懒,那他什么也得不到。”
这套来自后世的、简单而高效的管理法则,对于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黑彝人来说,无疑是闻所未闻的。
但他们能理解其中的核心逻辑——干活,换好东西。这比任何复杂的道理都更具说服力。
“一队,继续警戒,扩大警戒范围至五公里。”
“二队,地质勘探和水源检测立刻开始,我要在二十四小时内看到完整的环境评估报告。”
“三队,农业技术员与部落头人对接,考察周边土地,规划第一期农作物种植区域。医生,在营地建立临时医疗点,为所有参与工作的族人进行基础体检。”
“机械师,带领部落劳工,按照工程图纸,开始修筑地基和防御工事!”
娜扎的命令一条条下达,她带来的十二人团队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迅与刚刚收编的黑彝劳工结合在一起,整个河谷台地瞬间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黑彝的男人们,在西北王府行政人员的指挥下,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科学施工”。
他们看着那些人拿着奇怪的“尺子”(卷尺)和“镜子”(水平仪)到处比划,用绳子和石灰粉在地上画出笔直的线条,然后指挥他们精确地挖掘、搬运、夯实。
虽然不理解,但他们干劲十足。
因为每当一个阶段性的小任务完成,他们就能在登记处领到那香浓得让人灵魂出窍的酥油茶和松软可口的麦饼。
这种即时反馈的满足感,是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
而娜扎的那位医生,更是很快就成为了部落里的“活神仙”。
他只用一些小药片,就治好了一个困扰部落老人多年的咳嗽;用一管药膏,就让一个猎人被野兽抓伤、已经开始流脓的伤口迅消肿。
种种“神迹”,通过这些亲身体验的族人之口,迅在周围的山林中传播开来。
一个神秘、强大而又慷慨的“天神使者”,带着一支无所不能的队伍,降临在了黑彝部落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了更远的地方。
娜扎站在“圣女号”的舷梯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她的脸上没有丝毫骄傲,心中只有一片冰冷的平静。
老师说过,任何伟大的变革,都始于最基础的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改造。
她现在做的,就是用越千年的生产力工具,去撬动这片古老土地上最原始的生产关系。
茶、盐、铁器,是敲门砖。
而医疗、基建、高效的组织管理,才是真正将这些部落捆绑在自己战车上的坚固锁链。
当他们习惯了干净的水、充足的食物、高效的工具和健康的身体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便是文明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