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撤军已经有些日子了,绩溪城也解除了军管。
县城之内,稍稍恢复了几分往日的热闹。
坊市中,已有不少商铺开始做生意,街道之上也开始出现零星的小贩,不少百姓走出坊市,开始做工赚钱。
毕竟,总要吃饭的嘛。
军营就在城外五里处,陶雅大军的旧址上,比较简陋。
只是临时居住,没必要弄那么好,过几日,这些士兵会随他一起回歙县郡。
一路来到军营,检阅了一番士兵操练,又与柴根儿等人交谈一番后,刘靖便打马回到绩溪县城。
前段时间由于刚刚整军完毕,不管是牙兵,还是风、林二军,他都需要亲自盯着,几乎吃住都在军中。
眼下军中已经步入正轨,他也就没必要时刻都盯着了。
整军是完毕了,可需要他处理的政务还很多。
一路回到公廨,刘靖朝着一名胥吏吩咐道:“让胡敏来见我。”
胡敏是胡三公的远房侄儿,在胡三公被委任为别驾后,刘靖让其举荐一人接任县令,胡三公便推荐了他。
刘靖对其考校过,其人才思敏捷,办事也懂得变通,并非迂腐死板之人。
是个人才。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当官主政经验。
不过这并不重要,经验么,干一段时间就有了。
走进公舍坐下,泡上一杯香茗,刘靖抽出一张白纸,磨墨提笔,埋头开始写计划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况且很多事情千头万绪,需要写下来,方便思考。
也不知过了多久,公舍的房门被推开。
“下官见过刺史。”
胡敏身形瘦高,颌下一丛公羊胡,此刻微微喘着气,显然是接到消息后匆匆赶回来。
“不必多礼。”
刘靖朝他招招手:“坐下说。”
“谢刺史。”
胡敏道了声谢,来到堂案前坐下。
将一杯茶推过去,刘靖问道:“本官交代的差事,办的如何了?”
自吴军退军,胡三公升任别驾后,刘靖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募集流散,招揽山中逃户。
据许瘤子说,仅是绩溪与歙县一带的山中,逃户就不下万余。
这还不包括休宁、婺源四县附近的山中,以及黄山山脉。
尤其是黄山山脉,连绵数百里,高山林密,悬崖峭壁,最是适合逃户潜藏,且又与宣州、饶州接壤,是三州之地的逃户选。
刘靖大致推算过,整个歙州山中的逃户,加起来绝对不少于五万!
五万人啊,几乎是一万户了。
这么多人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做工,得产生多少人口红利?
留在山中实在太浪费了。
关键山中条件艰苦,豺狼虎豹横行,毒蛇毒虫遍地,深山之中还有瘴气毒烟,老弱病残连三五年都熬不过去。
就这么死在山中,刘靖着实心疼。
因此,他第一时间就打上了这些人的主意。
为了拉拢逃户下山,刘靖开出的待遇非常好,不管是什么原因上山的,他都既往不咎。
只要肯下山,都会放纸衣和十斤粮食。
同时鼓励这些逃户开垦荒田,开垦的荒田,三年免税,并无偿借贷种子和农具。
这是下了血本。
但没办法,不出点血,这些逃户又如何肯下山呢?
胡敏显然渴坏了,端起茶盏就一饮而尽,这才满面愁容的禀报道:“回禀刺史,招募逃户之事不太顺利,一则那些逃户隐匿在深山,实在难寻。二则是即便找到了,见了胥吏官差也畏之如虎狼,根本不信刺史许诺的诸多好处。”
“迄今为止,只招募了三百余逃户。”
三百余?
这和许瘤子所说的万人,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