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快如闪电,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七合之间!
城上守军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就看到他们视为支柱的主将,已被敌人生擒活捉!
巨大的震惊和恐慌,如同瘟疫般瞬间蔓延开来,守军阵脚大乱,惊呼声、哭喊声响成一片。
靖乱军则爆出惊天动地的欢呼!
“元帅神威!元帅神威!”
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武阳将动弹不得的荀仲业丢给涌上来的亲兵捆缚,银鳞枪指向庆城,声震四野。
“荀仲业已擒!降者不杀!”
武阳命令士兵将捆得结结实实、面色灰败的荀仲业押到阵前,向城上守军展示。
“城上的人听着!你们的主将荀仲业已被生擒!庆城已无力回天!打开城门,投降免死!负隅顽抗,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靖乱军的喊话声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一个守军的心上。
主将被擒,最大的精神支柱崩塌了。
守军士气彻底崩溃,军心涣散。
一些军官试图弹压,但恐慌情绪已经无法控制。
午时,在巨大的压力和绝望之下,庆城东门、北门、西门几乎同时缓缓打开。
剩余的守军丢弃兵器,排列在城门两侧,垂头丧气地表示投降。
武阳下令部队谨慎入城,控制各门要道、府库、官衙,同时严令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斩。
未时,靖乱军主力完全控制了庆城四门和城墙,城头飘扬的旗帜全部更换。
大队人马开始入城,肃清可能存在的零星抵抗。
申时左右,就在城内大局已定,正在进行细致清理之时,南面尘头大起,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疾驰而来,正是攻克太湖后日夜兼程回师的赵玄清、李仲庸、孙景曜所部两万五千精锐!
他们赶到庆城下,看到的却是城头已然易帜,城门大开的景象。
得知武阳不仅无恙,反而在阵前生擒荀仲业,迫使庆城投降,赵玄清等三将又是惊喜,又是钦佩,连忙入城参见武阳。
“末将等来迟,请元帅恕罪!恭喜元帅破城擒帅,神功盖世!”三将拜倒在地。
武阳亲自扶起他们,笑道。
“三位将军攻克太湖,断敌援军,功不可没!若非你们及时回师,我军亦不能如此顺利拿下庆城。辛苦了!”
酉时,随着赵玄清部的加入,对庆城的肃清工作更加迅和彻底。
所有残存的抵抗据点被拔除,溃兵被收拢,城内秩序基本稳定。
戌时,武阳以靖乱军主帅、新任庆城镇守使(自命)的名义,布了安民告示,宣布赦免降卒,安抚百姓,废除荀仲业时期的部分苛政,并承诺大军秋毫无犯,尽快恢复城内秩序和商业活动。
告示张贴全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恐慌情绪。
喧嚣、血腥、漫长的第七日,终于在一片相对平静中落下帷幕。
庆城,这座战略重镇,在经历了惨烈的攻防和戏剧性的巅峰对决后,终于易主。
接下来的三天,庆城内外一片忙碌,工作的重心从军事进攻转向了战后的整合与消化。
武阳深知,夺取城池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战果,壮大自身,才是关键。
他任命诸葛长明暂代庆城政务,赵甲负责军事整编,谢戊负责军械粮草清点,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经过三天紧张的清点核对,一份详尽的战利品清单摆在了武阳的案头。
看着清单上罗列的数字,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武阳和众将还是感到了巨大的震撼和喜悦。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次巨大的财富和资源的掠夺。
兵力方面:
庆城守军投降者众,经过初步筛选和整编,剔除老弱病残以及意愿不坚定者,共收编合格降卒:三万二千四百八十七人。
加上靖乱军原有的主力部队(扣除攻城伤亡)以及赵玄清带回的太湖战兵,武阳麾下目前实际可控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十一万二千余人!
一跃成为一方不可忽视的强大军事力量。
粮草方面:
庆城作为战略枢纽和荀仲业经营多年的老巢,粮草储备极其丰厚。
米:四十万石,麦:二十五万石,杂粮(豆、粟等):十万石,总计各类粮草折合:约七十五万石。
以目前十一万大军的人马消耗计算,这些粮草足以维持大军长达十三个月!
这意味着武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无需为粮草问题愁,可以安心练兵、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