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为苏武手中最大的附属避难所。
曾经的级城市之一,钢城。
它里面存储的燃油和煤炭总量,甚至还要略微出镇海市。
这些原本被视为劣质资源,不知道需要排到多久以后,才能大规模运往农家小院的燃料。
在苏武也为钢城竖立起了一套大型电力传输装置之后。
就被盘活起来。
同时,由于钢城本身就是重型工业城市,遗留了众多的电设备。
即使没有苏武的援助。
也能拼凑出一套75oo万千瓦的电机组。
因此,在临海避难所那边的电机群,被建立起来的那一刻。
钢城这边,也已经同步完成了相应的电厂建设。
能够以每小时燃烧近2万吨的燃油或者煤炭的度。
将所产生的电力,远程传输回农家小院。
“后续可以再为钢城,生产一批火力电机组。”
“让那边的电厂规模,提升到1亿千瓦。”
苏武在开日志上做出了标记。
钢城和临海山区最大的区别。
在于前者拥有一批成熟的避难所群,在环境安全方面远远过后者。
类比起来,就如同永久建筑和临时建筑之间的差异。
这让苏武可以放心的在钢城那边,投入更多的资源。
以用来换取一笔长期而稳定的电力收益。
而除了在钢城建立第2条大型电力传输通道,让钢城存储的燃料,以电力的形式传回农家小院以外。
按照苏武的规划。
钢城同时还将要承担电力中转的任务。
作为大型电力传输装置的附属品。
小型电力传输装置的有效距离是1oo公里。
同时可以相互组网和串联。
在钢城周边一两百公里内的所有附属避难所。
只要布置上一套小型电力传输装置。
就可以很方便地现场电,并将多余用不到的电力先汇聚到钢城。
再通过那里的大型电力传输通道,传入农家小院。
形成一套覆盖面积广阔,组建成本又相对低廉的电力传输网络。
不过,由于制造小型电力传输装置的材料相当普通。
它的传输上限仅有1o万千瓦。
与大型电力传输装置1亿到2亿千瓦的传输上限,相差了一两千倍。
在实际使用中,很难用它串联出一条过长的电力运输线路。
彼此间距一旦过两三百公里,又或者同时串联了太多避难所的话。
从成本上考虑,还不如再另行安装一台大型电力传输装置,来的便宜划算。
“以后,燃料一类的低价值资源。”
“可以从常规运输的清单中彻底剔除出去。”
“它们都将以另外一种电力运输的方式,高效快捷,而又近乎零成本地抵达农家小院。”
“换句话说。”
“从这一刻开始,燃料不再是一种会占据大量运输力量,流通困难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