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其中,如青空级运输无人机这种构造相当简单的运输工具。
哪怕是采用了抗低温材料的改良版。
成本稍微有点增加。
每天照样能轻松生产上千架出来。
至于苏武为什么非要将青空级运输无人机的数量,给扩充到上万的规模。
其实也很好理解。
先是便宜。
一架青空级运输无人机的材料成本,仅有雪地运输车的几分之一。
苏武可以毫无顾忌的将其大批量的制造出来,而不用担心会因此影响到其它生产计划。
其次是它的运输量小和航程高。
运输量小也有小的好处。
如通讯信号塔附近的岗哨要塞。
使用六代战机和双翼直升机运输物资,多少有点浪费。
它们根本用不到那么多的物资额度。
而青空级运输无人机6ookg的载重则刚刚好。
并且以后随着苏武在整个东洲,控制越来越多的避难所和矿场。
构筑成一个庞大而密集的节点网络。
就更加需要有这种廉价的空中运输工具,来维持彼此之间的日常需求。
视线继续在地上一层各处巡视。
苏武打算趁着现在这个有些空闲的时间,把整个一层的空间初步规划一遍。
得益于极其夸张的面积和高度。
在为六代战机和双翼直升机建造了4座大型机库,为青空级运输无人机建造了一座综合性机库。
还有建造了整整6ooo个大小不等的组装车间之后。
地上一层仍然拥有非常广阔的剩余空间。
稍作考虑。
苏武先在层顶上标记了1o8处位置,用于安装大型电磁轨道炮。
然后以其为中心,在周边布置总计12oo台普通电磁轨道炮,以及3ooo台雷霆级光电机炮。
这些武器。
全部采用升降式结构。
在遇到极端气候的时候,可以下沉入避难所地上一层内部,寻求庇护。
遇到战斗的时候。
针对地面上的敌人。
也可以升高塔台,从高处进行射击。
确保每一座炮台都能够有效地攻击到敌人。
而在这些炮台的下方。
苏武为它们设计了总体积至少在其一千倍以上的对应弹药仓库。
并在仓库周边铺设了三条弹药生产线。
还有连接各个炮台的专用弹药运输线路,以确保炮台之间可以相互支援弹药,避免部分地方因为缺乏弹药而哑火。
在增加武装之后。
苏武又规划了一座大型的火力电站。
这座电站的电规格,达到了2oo万千瓦。
也即每小时产出2oo万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