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能彻底挥出数百万人的劳动力。
扩建度起步就会有十倍于当前的工程队效率。
最终甚至还能将效率一路增加到百倍以上。
到时候,一天挖出相当于十几艘航空母舰的空间,或许都不是不可能。
当然,想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
还需要许多其他的前置条件。
比如海量的快水泥与合金支架。
还有最起码,普及电锤这种最基础的电动工具。
让大部分的工人,从纯手工变成半手工等等。
每一个条件,都没有那么容易达到。
借助人工智能。
将新规划的方案演算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
苏武便开始立即将其推行下去。
在这方案执行的一瞬间。
农家小院人工智能借用的算力,达到了一个短暂的峰值。
数以百万计的人。
几乎同时在耳边接收到了新的工作任务。
他们在各个附属避难所之中,竖立起更多的电弧熔炉。
大规模的将库存的,以及从城市废墟中回收的废旧金属,熔炼成低温钢和其它各种合金。
在景园避难所,还有其他空间宽阔的大型避难所之中。
建立起更多的快水泥生产线。
努力将快水泥的产量,朝着每日1o万吨的目标接近。
与此同时。
第一支从地面城市废墟中撤离,由不属于那7o%保留范围内的工程车辆,蜘蛛机器人,以及身穿外骨骼装甲的工人组成的队伍。
开始前往农家小院所在的位置。
他们将通过位于第二环,用于运输挖掘出来的碎石土壤的独立升降平台,进入地下第7层。
负责挖掘规划中的4条主通道。
并在那里边建造一定数量的临时宿舍。
农家小院本身距离江河市城区大多数的附属避难所,都有相当长一段距离。
为了方便施工,节省时间,以及降低转移过程中的风险。
就地建造宿舍,容纳工人临时休息必不可少。
并且,虽然说是临时宿舍。
其实具体的建造规格,和标准宿舍基本一致。
只是没有配套的活动区域。
在未来,当条件合适的时候。
这些临时宿舍,也可以随时就地转为长期的居民区。
“接下来,要加了。”
通过位于各处的监控。
注视着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涌入,变得更加具有活力的各个附属避难所。
还有在地表城市废墟穿梭,以及在农家小院地底开辟隧道的大量工人。
苏武隐隐间,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