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被旁边的太监听了去,当时吓得脸都白了——
新君刚立,摄政王就说“快完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话私下里传开,人人都觉得晦气。
至此,溥仪继位,改元宣统。
载沣那句“快完了”竟成了谶语。
光绪驾崩第二天,慈禧也断了气。
临终前她还强撑着吩咐:“军国大事,听摄政王主持,遇大事,须请隆裕太后懿旨。”
这看似分权的话,实则埋下了宫斗的引子。
先说办丧事。载沣为了彰显“孝道”,给慈禧办的葬礼排场大得吓人。
送葬的队伍从紫禁城排到清东陵,绵延几十里,抬棺的杠夫就有几百号,轮换着走,
脚底下都踩着特制的“踏布”,生怕惊了“老佛爷”。
随葬的宝贝更是堆成了山:嘴里含着鸽蛋大的夜明珠,据说能保尸身不腐。
头戴的凤冠,每颗珍珠都比拇指头大。
身下铺的金丝褥子,镶着上千颗宝石。
连棺材里的空隙,都塞满了金银、玉器、珊瑚树,
光一匹玉制的骏马,就值几十万两白银。
有人估算,这陪葬品够国库支用好几年。
可那会儿的大清,早被赔款和兵饷掏空了家底。光是这场葬礼,就把户部的存银花去了大半。
相比光绪的葬礼,就简单多了,慈禧的陵墓是长时间谋划的结果,好东西都搬到他陵墓里了。
光绪生前长期处于慈禧的控制下,权力受限,去世突然(19o8年与慈禧仅隔一天)。
清廷此时内忧外患,财政紧张,关键不在这些,光绪背后没人为他撑腰。
自然排场和花费远不及慈禧。
光绪帝葬于清西陵的崇陵,位于泰陵的东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
慈禧的陵墓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境内的清东陵,正式名称是普陀峪定东陵。
……
葬礼刚过,宫里就翻了天。核心就一个——太皇太后的金印该归谁?
按规矩,新君即位,先帝的皇后该尊为皇太后。
可慈禧留下话,让隆裕(光绪皇后,慈禧的亲侄女)“遇大事”做主,
那这枚象征最高权力的大印,自然成了香饽饽。
宫里的太妃们可不干。
同治皇帝的遗孀瑜太妃、珣太妃,光绪的瑾太妃(珍妃的姐姐),
都觉得隆裕是靠了慈禧的关系才当上皇后,论资历、论家世,凭什么她说了算?
瑾太妃更是憋着气——当年妹妹珍妃被慈禧扔进井里,隆裕就在旁边看着,如今倒要骑在自己头上?
几拨人明争暗斗,瑜太妃拉拢内务府的太监,偷偷把印信藏到自己宫里。
瑾太妃去找载沣哭诉,说隆裕“素无德望”,恐难服众。
隆裕呢,别看平时性子懦弱,这会儿却拿出了慈禧侄女的狠劲,
直接让人把养心殿的侍卫换成自己的心腹,放出话来:“谁敢动印,就是抗旨!”
载沣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一边是寡嫂,一边是几位太妃,都是皇亲国戚,哪一个都不能得罪。
最后还是张之洞等老臣出面调停,说“隆裕太后乃先帝正后,又奉慈禧遗命,
印信理当由她执掌”,才算把这事压下来。
隆裕捧着那枚沉甸甸的金印,夜里都攥在手里,生怕被人抢了去。
宫斗的硝烟刚散,外面的风声更紧了。
南方的革命党还在闹,各省的新军心思活络,老百姓怨声载道。
载沣那句“快完了”,像根刺扎在每个人心里。谁都知道,这大清的天,怕是真的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