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255章 云南大理回民起义(第2页)

第255章 云南大理回民起义(第2页)

“遵命!平南王放心,我等定当拼死一战,完成任务!”蔡廷栋领命离去。

文秀转向水师参将陈:“陈将军,您率洱海东岸的水师!待苍山伏兵杀出,你们便同时难。火枪与土炮齐,在水面交织出火网,让清军插翅难逃!”

陈高声应道:“大帅,我水师定不负重托,定叫清军葬身洱海!”

将领们各自领命而去,杜文秀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祈祷,上帝保佑,保佑此次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数日后,战斗打响。

马如龙依计出城迎敌,稍作抵抗便佯装不敌,且战且退,成功引诱褚克昌主力进入预定区域。

当清军半渡洱海月溪,埋伏在苍山斜阳峰的义军,如猛虎下山般杀出,喊杀声震天动地,截断了清军退路。

与此同时,洱海东岸水师也迅行动,火枪、土炮齐鸣,一时间,洱海之上火光冲天,瞬间,清军陷入了绝境。

在义军的猛烈攻击下,清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伤过半,剩下的,只恨爹娘少生了一条腿。

此役,清军全军覆没,褚克昌见大势已去,挥剑自杀。

这场大捷,犹如春风吹过田野,杜军士气如虹。

杜文秀以少胜多的消息,迅传遍滇西,自此,清军三年未敢再进攻大理。

“……”

同治元年(1862年),起义军迎来鼎盛时期。

杜文秀在大理推行轻徭薄赋,修复水利,大理至腾冲的商道重新畅通,

回民与汉、彝、白族百姓在市集上互通有无,政治上三教并行,政通人和。治下一度呈现“仓廪丰实,夜不闭户”的景象。

但清廷,绝不能容忍西南边陲独立政权的存在。

同治二年(1863年),新任云贵总督劳崇光,调集川、滇、桂三省兵力,对起义军起全面围剿。

面对危局,杜文秀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亲率主力东征,以“围魏救赵”之策直逼昆明。

起义军兵临昆明城下,马如龙部攻破东门,眼看城池将破,却因内部出现分歧功败垂成——

部分将领主张“劫掠三日,弃城而走”,这与杜文秀“禁扰百姓”的军令冲突,延误了攻城时机。

此时太平军已灭。清廷趁机调湘军来攻,起义军被迫撤退,东征功亏一篑。

此次失利成为起义的转折点。

清廷开始调集精锐力量,决心拿下大理。

同治七年(1868年),慈禧委任岑毓英接任云南巡抚,此人老谋深算,深谙“剿抚兼施”之道,

他一边以重兵围剿,一边招降起义军内部动摇分子,不少将领在威逼利诱下倒戈,起义军控制的州县逐渐缩减。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清军完成对大理的合围。

岑毓英率军切断了大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

此时的大理城内,起义军仅剩2万余人,且粮草渐尽,

但杜文秀仍沉着部署:他令养子杜万荣守东门,女婿蔡廷栋守西门,

自己亲守北门制高点五华楼,利用苍山溪流构建护城河,在街巷间设置暗堡,准备与清军展开巷战。

三月,清军起第一次总攻,岑毓英亲自督战敢死队冲击南门,却被起义军从城墙上抛下的火弹击退,湘军死伤千余人。

杜文秀趁夜派精锐突袭清军大营,焚毁粮草数十车,迫使岑毓英暂缓攻势。

岑毓英四处碰壁,于是改变策略,不再强攻,转而用大炮日夜轰击城墙,

至七月,北门城墙被轰塌十余丈,清军蜂拥而入,此时杜文秀率军杀出,双方开始了残酷的巷战。

杜军依托民房构筑工事,与清军逐屋争夺,五华楼下的血战持续了整整三日,双方尸体堆积如山。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大理城已弹尽粮绝,不少士兵因饥饿丧失战斗力。

杜文秀登上五华楼,望着城外尸体如山的惨景,伤感对身边将领说:“我起义十八年,只求各族平等,如今大势已去,不可让百姓再遭屠戮。”

正月十六日,他遣散众将,随后穿上平南王战袍,饮下了鹤顶红。

临终前,他令养子将自己的遗体送往清军大营,以“愿以一死换全城百姓性命”。

然而,杜文秀的牺牲未能换来承诺。

清军入城后,岑毓英背弃约定,纵兵屠城三日,大理城内火光冲天,曾经繁华的街巷化为瓦砾。

至正月十九日,持续18年的大理起义彻底覆灭,杜文秀的英勇事迹,在滇西大地流传至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