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远分出一部分人来,让清宁带着,吩咐他们将所有的红辣椒摘了,青椒只摘一小部分拿回家做菜就行。
姜远则与小茹,带着另一部分人去玉米地里掰苞谷。
玉米杆的杆和叶都已枯黄,但每根杆上都结有一穗玉米。
想来是没有杂交育种,这些玉米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个,但胜在颗粒饱满。
姜远背了背篓,就在玉米竿上将玉米皮剥了,掰下玉米就往背篓里一扔,手中的镰刀一挥,便将玉米杆从根部砍倒。
动作流畅自然,就似他经常干这些活一般。
“夫君,这玉米怎么吃?”
小茹拿着一根玉米棒子,好奇的问道。
姜远道:“这玉米未完全成熟时,煮来吃就行,但现在玉米老了,就只能磨成粉作成玉米饼,或玉米糊糊了。
这可是个宝贝啊,不仅能种在良田中,更适合在山区种,有了这个,百姓又多了一种活命主粮。”
正在玉米地里转悠的姜守业闻言,惊道:“远儿,这么说的话,那岂不又是一神种?”
姜远笑道:“父亲大人说的不错,玉米比较耐旱,种植要求不高。
人可以食玉米粒,玉米杆子也可以喂牛羊,就是拿来烧火也是极好。”
姜守业看着熟练掰着玉米的儿子,心下越奇怪起来,这些东西他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上回的土豆,姜远说是太上老君托梦告诉他的,这回又是谁托的梦?
姜守业人老成精,自是不信姜远的那些鬼话的。
姜守业想到这,却又自嘲的摇摇头,心道:“何必在意这些细节,这不都是自己儿子的本事么?”
姜远突然想起一件事来,朝身后的小茹问道:“茹儿,伍师兄有没有来找过你?”
小茹应道:“来过的,您不问我都差点忘了这事了。”
“那谣言平息了么?”姜远边干活边问。
小茹摇摇头:“我也写了些童谣和话本,让鹤留湾的孩子传唱,燕安酒楼里也有说书先生在说我写的话本。
但对陛下不利的那些谣言还是在传,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猛烈罢了,有点对峙不下的意思。”
姜远轻点了点头,世家门阀的读书人多,一种谣言不行,就会来第二种。
小茹写的话本流散出去后,也不过是把水搅浑罢了,要想完全压制住对方没那么容易。
姜远本打算办报纸的,但突然又想起来,要大量印制报纸,现有的雕版印刷术根本难以实现。
“看来,得尽快弄出活字印刷术来才行。”
姜远自语了一句,又道:“晚上我回去后,去找找伍师公,看能不能让学子们编撰一些小册子。”
小茹道:“编撰小册子?那不还是话本么,书院的学子也有写的,但作用不明显呢。”
姜远笑道:“咱现在不编话本,咱们组成固定班底,咱们出杂志!
上面不仅要有神鬼怪谈,也要有大周国事,其至他国的风土人情。
也要有大儒们的诗词歌赋与治世之论。
还要有才子与才女们的伤春悲秋,与百姓的点点滴滴,嘿嘿。”
小茹一点就通:“那若是这般,这叫杂志的小册子,比话本可厉害得多了。
几乎从上到下都照顾到了,大家都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不错,正是这样!不过,目前只能让学子们手写了,等我改良了印刷术与造纸术,就有某些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