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诗词一万首 > 第733章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第1页)

第733章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第1页)

诣建平王上书

江淹

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谓徒语,乃今知之。

伏愿大王暂停左右,少加怜察。下官本蓬户桑枢之人,布衣韦带之士,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华之殿,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窃慕大王之义,复为门下之宾,备鸣盗浅术之余,豫三五贱伎之末。大王惠以恩光,顾以颜色,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常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

不图小人固陋,坐贻谤缺,迹坠昭宪,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下官闻亏名为辱,亏形次之,是以每一念来,忽若有遗。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沉阴,左右无色。身非木石,与狱吏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泣尽而继之以血者也。

下官虽乏乡曲之誉,然尝闻君子之行矣。其上则隐于帘肆之间,卧于岩石之下;次则结绶金马之庭,高议云台之上;退则虏南越之君,系单于之颈。俱启丹册,并图青史。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磨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彼之二子,犹或如是,况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将之耻,绛侯幽狱;名臣之羞,史迁下室。至如下官,当何言哉?夫以鲁连之智,辞禄而不返;接舆之贤,行歌而忘归。苟有其志,必能自遂。何则?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是以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而当涂者更谓仆以重赂;当关者复疑余以奸计。悠悠苍昊,曷其有极?不然,何无辜而见劾,何无雠而被尤?岂不以资直者难为使,正行者难为友。故吴札三让,而阖闾见疑;望诸披心,而昭王猜之。至如范雎拉胁于魏,卒为应侯;蔡泽钳口于赵,卒为唐卿。万乘之主,孰不致敬?故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

下官闻《周易》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此也。

下官闻匹夫一眚,尚致天地之诛;一婢一妾,犹能引决。况在下官,少蒙教义,方欲埋魂幽壤,断骨深泉,岂曰图身,虑在廉耻。何至一旦,因于图圄,此盖所以仰天拊心,泣尽而继之以血者也。

下官尝览载籍,见自古君臣之际,蒙祸罹辜,未有不由此者。是以忠臣结舌,烈士扼腕,岂不以生轻鸿毛,义重泰山者乎?夫然,则烈士伏死而不顾,忠臣沉身而无悔。何则?欲徇主以成名,欲报恩而死节也。向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以殒身,何以见齐鲁奇节之士,燕赵悲歌之人乎?

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青云浮雒,荣光塞河。西洎临洮、狄道,北距飞狐、阳原,莫不浸仁沐义,照景饮醴。而下官抱痛圜扉,含愤狱户,一物之微,有足悲者。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则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鹄亭之鬼,无恨于灰骨。不任肝胆之切,敬因执事以闻。此心既照,死且不朽。甘从斧钺,乞诸君门。

《诣建平王上书》赏析

《诣建平王上书》是江淹因受建平王刘景素门下小人谗言而被囚狱中时,为自辩而写的书信。文章情感真挚,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充分展现了江淹的才华与困境中的挣扎。

一、主题思想

1。申冤自辩:江淹在文中详细阐述自己蒙冤的经过,力陈自身的清白,表达对建平王听信谗言的不满,希望建平王能明察真相,还自己公道。

2。表达忠诚:尽管遭受冤屈,江淹仍反复表明自己对建平王的忠诚,强调自己本欲为其效力,肝脑涂地,如“常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体现出他对知遇之恩的珍视和忠诚不二的态度。

3。感慨世态:通过列举历史上众多贤才蒙冤的事例,如卞和、屈原、范雎、蔡泽等,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世态炎凉,抒了自己怀才不遇且遭人陷害的悲愤之情。

二、艺术特色

1。用典丰富: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如“鲁连辞禄”“接舆行歌”“卞和献宝”“灵均纳忠”“绛侯幽狱”“史迁下室”等。这些典故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论述更具说服力,还巧妙地将自己的遭遇与古代贤才相类比,让建平王更易理解他的处境和心境,引起共鸣。

2。情感真挚强烈:江淹在叙述冤屈和表达忠诚时,情感浓烈而真挚。从“履影吊心,酸鼻痛骨”“是以每一念来,忽若有遗”等语句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而“常欲结缨伏剑……以报所天”又充分体现其忠诚之切。这种强烈的情感贯穿全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打动读者和建平王。

3。善于说理:江淹借助《周易》中的语句,如“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以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道理,从哲学和道德层面为自己的冤屈进行辩解,使文章的说理更加深刻、全面,逻辑严密。

4。语言骈散结合:全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等。同时,又穿插散句,使文章在整齐中富有变化,避免了骈文常见的呆板,自由灵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三、文化价值

1。反映时代文人境遇:该文从侧面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困境。当时政治斗争复杂,文人易因谗言而蒙冤,江淹的遭遇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命运起伏和精神世界。

2。文学价值体现:作为江淹的代表作之一,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如用典、抒情、说理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展示了南朝骈文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骈文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

1。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谓徒语,乃今知之。

-解析:“下官”是江淹对建平王的自称,谦卑地表明身份。开篇便说听闻仁爱与善良并不可依靠,一开始以为只是空话,如今亲身经历才深切领悟。此句奠定全文基调,传达出江淹因遭受冤屈,对自身秉持的道德准则产生怀疑的痛苦与愤懑。

2。伏愿大王暂停左右,少加怜察。

-解析:“伏愿”表达恭敬、诚恳的期望。江淹恳请建平王暂且停下身边事务,稍稍给予同情并明察他的冤情。短短一句,既体现对建平王的尊重,又急切地表达希望被理解、被公正对待的心情。

3。下官本蓬户桑枢之人,布衣韦带之士,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

-解析:江淹自谦出身贫寒,是普通百姓。“蓬户桑枢”描绘家境简陋,“布衣韦带”表明身份平常。接着表明自己退则不会用《诗》《书》粉饰来愚弄他人,进也不会刻意在天下获取虚名,强调自身质朴无华、不慕虚名的品性,为下文诉说冤屈做铺垫。

4。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华之殿,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

-解析:“日者”指往日,回忆过去有幸能出入宫廷。“谬得”是自谦,称自己得以在承明殿、金华殿行走是承蒙错爱。“局影凝严”“侧身扃禁”生动描绘出在宫廷中小心翼翼、恭敬谨慎的状态,体现对宫廷威严的敬畏,也暗示自己一直安分守己。

5。窃慕大王之义,复为门下之宾,备鸣盗浅术之余,豫三五贱伎之末。

-解析:“窃慕”表达对建平王道义的私下倾慕,因此成为其门下宾客。“鸣盗浅术”“三五贱伎”以孟尝君门客鸡鸣狗盗等典故自谦,说自己才能微薄,仅能在众多门客中充数,进一步强调自身的谦卑与对建平王的尊崇。

6。大王惠以恩光,顾以颜色,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解析:江淹感激建平王给予的恩宠与关照,认为这份恩情如同荆轲受燕太子丹黄金赏赐、豫让被智伯以国士相待。以荆轲和豫让的典故,表明自己深受感动,决心像他们一样报答知遇之恩,体现对建平王的忠诚。

7。常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

-解析:进一步表明心意,常想着即便赴死也要报答建平王,“结缨伏剑”“剖心摩踵”表达愿以极端方式感恩,强调对建平王的忠诚义无反顾,不惜牺牲一切。

8。不图小人固陋,坐贻谤缺,迹坠昭宪,身限幽圄。

-解析:“不图”表示没想到,转折引出不幸遭遇。因小人的浅薄无知和狭隘,自己无端遭受诽谤,行为被指违反法令,最终身陷牢狱。此句点明蒙冤入狱的直接原因,流露出对小人陷害的愤慨与无奈。

9。履影吊心,酸鼻痛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