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没动。他重新播放最后一段战斗录像,定格在访客突进前的瞬间。那人站在阴影边缘,角色动作停顿不到半秒,右手并未触碰装备栏,而是轻轻敲击控制面板两次。
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动作。
系统未标记,回放时也容易忽略。
但沈逸放大了十倍帧,现就在那两次敲击后,对方的技能冷却状态生了微不可察的提前重置。
“他不是靠习惯。”沈逸低声说,“他是靠……手感。”
他调出技能机制底层逻辑,开始逆向推导是否存在“操作节奏影响冷却判定”的隐藏规则。系统没有提示,也没有警告,只是安静运行着数据抓取程序。
时间跳过凌晨三点。
训练场只剩他一人。
主控台屏幕微光映在他脸上,映出一道冷峻的轮廓。
他将访客的整场操作拆解成三百二十七个独立动作,逐一标注行为动机。其中有十一处完全无法用现有战术模型解释,既非最优解,也非心理压制,更像是……某种直觉驱动的决策。
“系统能模拟百万次战斗。”他盯着那十一处异常点,“但它模拟不了一个人,为什么敢在残血时反向突进,为什么能在被包围时精准卡出技能间隙,为什么……明知道会死,还要冲上来?”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对方摘下外衣时露出的神经感应带。那种型号,不是普通训练设备。它的信号采样率远民用标准,几乎接近军用级别。
再睁眼时,他已在系统中新建了一个加密子目录,权限锁死,仅限本机访问。
文件夹名为空白,但路径标记为“x-o1”。
他将“非理性胜利模型”数据拖入其中,顺手将访客的生理监测曲线附加在侧。
然后,他调出“策略模拟空间”的核心参数界面,手动添加了一项从未启用的变量类型:**临场直觉权重**。
系统弹出警告:该参数无明确算法支撑,可能导致推演结果失真。
他点击确认,强行注入。
模拟空间开始加载,进度条缓慢推进。
第一轮推演启动,对象正是刚才那场对抗。
五分钟后,结果返回:在加入“直觉权重”后,访客的七次非常规操作中有四次被重新判定为“高风险但合理路径”,胜率预测从原本的31%上升至64%。
沈逸盯着数字,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节奏很慢,一下,又一下。
他忽然调出访客突进时的视角回放,切换至第一人称模式。画面晃动,视野狭窄,但在切入瞬间,对方的镜头微微上抬,避开了地面陷阱的触区域。
这个动作,没有逻辑依据。
陷阱不在视野内,也无法通过声音判断。
但他就是避开了。
沈逸将这一帧截图保存,放入“x-o1”目录,命名为“直觉规避”。
他重新戴上战术手套,指节在控制面板上轻敲两下,如同访客入场时的动作。
然后,他启动角色载入程序,选择“夜莺”数据模板,但未连接外部终端。
他只是看着技能链在界面上逐一亮起。
匕图标闪烁,等待指令。
主控台另一侧,生理监测模块仍在运行。
访客的数据流尚未清除,心率曲线静静横在屏幕边缘,平稳得不像人类。
沈逸盯着那条线,忽然低声说:
“你不怕输,是因为你从不准备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