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明日方舟:我就是要当白兔子的狗 > 第102章 卷终结言(第1页)

第102章 卷终结言(第1页)

伴随着孔迪亚叛乱不成,兵败身死,我们的斯城篇也是终于落下了帷幕。

斯城篇的故事主旨,大体来讲就是以塔露拉这个篇章主角以及主角团整个大势力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进而推进剧情。之前卷中语录的时候就提到过,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老实说,本次写这篇卷末结言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些心情复杂——有几分羞愧和不甘的。

如作者所言,作者写这本书,一方面是搏一个关注度,但同时也是真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的,倾注了许多心血。所以斯城篇以这种方式完结,我个人其实是有些不满意的,但回头去看,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改。尤其对比前三卷的结尾,我是真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了。

平心而论,斯城篇的结尾不如前三卷其实也很正常——与前三卷那种早有构思的结尾不同,斯城篇的结尾(取之后的部分)属于过渡章节,剧情推到列夫子爵殉死之后才有了思路的。

加上最近作者一大堆的事情缠身,以及这部分是新写的(前三卷早在本书出来之前就是存货,作者前前后后改过好几次,不像这一卷自《撕裂》那一章之后都是新货来的)。所以事后去看确实有挺多毛病的···只是不管原因怎么合理,最终看到这么个结果还是有些难受的···

且除了结尾之外,许多原定的重要剧情——塔露拉斩杀孔迪亚、黑蛇与列夫子爵的互动、艾丽丝与霍普拉斯的对抗等等。最终除了最后一个之外,剩下的表现多少有点不尽人意,更是让我难以接受。未来我可能会尝试回头来改改描写的文笔,到时候会和兄弟们说的。

通篇写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构思’与‘执笔’之间终归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因为人脑的构思,那些臆想的画面用文字来描述实在是有些乏力···我也是越佩服那些小说大手子们的笔力了。

回归主题,本卷中主角团势力的展思路,文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就是为了给整个主角团的势力搭建一个完整的产能链条——研、生产,还有原材料和生活必须物资。有了这三类基石,主角团哪怕只是循规蹈矩地展和推进,都可以逐渐积蓄起在乌萨斯东境‘称雄’的综合实力。

卷中语录之后,鸿门宴以后的剧情,大概就是讲述以塔露拉为代表的主角团集权的过程。他们先是基于手中的科技优势来搭建产业园区,构建自己的物质基石。随后以园区来借题挥,分出外围的利益分化斯城的本土权贵,以求完成‘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杀死一批’的操作。

最终,靠着手中过硬的生产资料为基石,塔露拉等人不仅成功在斯城建立起了新的产业园区,还将这个产业扬光大,将其化作了斯城繁荣展的命脉所在。

这样一番操作过后,主角团不仅极大程度上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同时还获得了又一条拿捏斯城本土权贵的资本——产业园区的核心技术和相关产业链都握在主角团手中,承包出去的外围产业,比如房地产开或是餐饮娱乐等,都是要严格依附于这个产区存在的。

在这之后,主角团既占有塔露拉爵位和市长职位的‘大义名分’,手中还握有足以拿捏己方权贵的利益链条,武力上又有绝对的优势,同时因为产业园区展,创造就业机会,使得斯城人民获取了切实好处,收拢了民心。这一层层的优势叠加下来,主角团完成对斯城权力的集中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

至此,斯城内部的局势彻底稳定,剩下的威胁就普遍来自于外部了。

本卷中斯城两个较大的外部威胁,一个是霍普拉斯和波拿马等境外势力,另一个就是孔迪亚这个野心勃勃的第四集团军司令。

境外势力的设计中,波拿马这个角色,单看名字想必大家也有猜测了——就是已经灭亡的高卢皇家血脉,是本书设计中高卢遗族的核心领袖之一。

而粥的剧情观中,高卢似乎是当年陆地诸国当中综合国力最盛、工业体系最完善的霸权国家。所以在我便将高卢遗族设计为握有先进技术或‘高科技’武器,但个体武力比较孱弱(这里的孱弱是对比内卫、盾卫还有金律法卫这些各国精锐)的类别。

另一边的巫王残党,霍普拉斯那边则被设计为了这一派系中屈一指的激进分子,从他暴躁易怒的性情上就能窥见一二。他们还握有许多巫王赫尔昏佐伦传授的玄奥源石技艺。若是设计处理得当,这些人也是能催出足以破灭城邦的强悍术法的。

这一场与境外势力的对抗,主角团能取胜的关键之前卷中语录中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后续那场与孔迪亚的对抗之中,其实在列夫子爵身死之前,也就是孔迪亚‘认怂装孙子’的那段时间里,大家应该就能窥见德雷克破灭对方的思路了。

以皇室想要收回三四集团军军权的想法为切入点,引动乌萨斯最大的一股力量入局,借皇室的力量约束限制孔迪亚的同时,却又不主动压死对方,始终留有一定的余地,诱导孔迪亚做出退让的抉择,并趁虚而入,剪除了孔迪亚的许多羽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伴随着列夫子爵的身死,孔迪亚自知无路可退不得不起反叛,但之前的退让已经给了德雷克趁虚而入剪除羽翼的机会,导致自己能调动的集团军军力大大减少。事情到了这一步,只要德雷克等人不犯严重的战略错误,孔迪亚就只剩下兵败身死的结局。

至于孔迪亚为什么不趁着自己对第四集团军掌控力尚在的时候抓紧时间起事,一部分原因是德雷克和黑蛇那时候刻意放松了对孔迪亚的胁迫——阿尔伯特的那批第四集团军特供军备被塔露拉缴获之后,如果德雷克等人硬上,是可以单靠这一条就给孔迪亚定罪的。

但他们却‘淡化’了此事,从而让孔迪亚产生了‘还能混下去’的错觉。甚至连德雷克剪除他羽翼的操作,他第一时间也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危机感,反而是觉得一二集团军的部队迟早要走,事后有贝加尔大公等人的帮助,他觉得自己迟早能收回这些军权的。

而另一层原因,就是孔迪亚自己也清楚,若非有大的国战牵扯圣骏堡的精力,哪怕他能动员整个第四集团军动叛乱,反叛的成功率也不足一成——上一次大叛乱已经把血淋淋的例子摆在孔迪亚面前了。

两个原因同时作用,导致孔迪亚错失了理论上最佳的起事机会。最终起事之后,选择往远东缓冲地带拼命一搏的操作固然称得上果断,也是最正确的求生抉择,但反而因为这个抉择‘太正确了’,被德雷克轻易料到,并抹杀了他最后一点逃生的希望。

等孔迪亚身死,第四集团军即将迎来大规模的整肃,斯城内外再无任何事情可以威胁主角团的展,大事已成,斯城篇的故事也就彻底结束了。

当然,在这个篇章之中,作者还额外花了一些笔墨去描写炎国方向魏延吾的反应。这部分剧情的主要作用是补充炎乌外交国情方面的设定,另一部分就是单纯想帮本书的塔子姐弥补下遗憾(我不喜欢原着的塔露拉,但对本书的塔子姐还是很有感情的)。

炎乌国情方面,正如文中所说,乌萨斯自先帝时期数次动对外侵略战争,恶名累累,说炎国不提防乌萨斯方向自然是扯淡。

但也是尾篇中所说的那个逻辑,炎国纵使提防,但这个提防的力度不可能大到哪里去的——以现实中的大毛为参考,不论是哪个时期的大毛,远东地区一直都是他们的薄弱点,乌萨斯也必然如此。

毕竟如果乌萨斯在远东的力量真够的话,血峰战争乌萨斯是不可能战败的——东国有几个陆行舰师团,能与乌萨斯这种庞然大物抗衡?

要知道粥里的乌萨斯可不是大毛历史上败给小本子的沙俄时期——那时候沙俄的工业真不一定比本子强,更别说漫长的补给线本就大幅增加了沙俄军队的作战负担,沙俄败给本子可比乌萨斯败给东国要合理太多了。

所以根据粥的国家力量背景来分析乌萨斯血峰战争战败的原因,作者思来想去,也只有‘贫瘠的远东和漫长的补给线’这一条算得上合理了。而既然乌萨斯的远东属于薄弱点,炎国也不可能把乌萨斯太当回事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