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明辽国公 > 第673章 朱棣二公子朱高煦(第2页)

第673章 朱棣二公子朱高煦(第2页)

“再来!”朱高煦抹了把脸上的汗,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那股桀骜的劲儿,活脱脱是年轻时候的朱棣。

他捡起地上的长枪,耍得虎虎生风,枪尖划破空气的呼啸声,比营里的号角还震耳。

有老兵在一旁捋着胡子点头:“这二公子,骨子里的血性跟王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将来定是能上战场的狠角色。”

正说着,朱高煦一枪挑落挂在杆顶的铜钱,引得士兵们爆出更响的喝彩。

他把枪往地上一戳,接过递来的水囊猛灌几口,抹了嘴道:“这点本事算什么?等将来跟父王出征,定要杀得敌寇屁滚尿流!”

这话里的冲劲,像极了当年朱棣在北境喊出的豪言。

远处的将官看在眼里,暗自点头——二公子虽不像大公子那般精于算计,这份在军营里摔打出来的悍勇,倒真有几分开国王爷的影子。

或许再过几年,这校场的尘土里,又会多出一段属于朱高煦的传说。

朱棣的老部下们聚在营中酒肆里,几杯烈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

有人指着校场上正练箭的朱高煦,粗着嗓子道:“瞧见没?二公子这弓拉得满,箭射得准,骑马冲阵时那股不要命的劲儿,跟咱王爷年轻时一个样!”

旁边有人跟着点头,手里的酒碗往桌上一磕:“可不是嘛!咱这些人,一辈子在刀光剑影里滚过来,就认这种带血性的!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就得有二公子这股悍勇,才能镇得住场子。”

提到世子朱高炽,众人语气就缓了些:“大公子是仁厚,待人温和,学问也好,可……”

有人压低声音,“瞧着文弱了些,风吹吹似的,真到了两军对垒的关头,怕是镇不住军心。”

“咱不是说大公子不好,”另一个老兵咂了口酒,“只是咱这些人,过惯了刀头舔血的日子,总觉得像二公子这样,能跟弟兄们滚在泥里、拼在阵上的,才更对脾气。你看他跟士卒同吃同住,摔打起来一点不含糊,这才是能扛事的样子!”

酒肆外,朱高煦刚射完一轮箭,正接过兵卒递来的水囊,听见里面的议论,嘴角悄悄勾起一抹笑,又猛地将水囊往腰间一塞,转身喝道:“谁来跟我较量较量刀法?”

营里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几个精壮的士兵捋起袖子就冲了上去。

老部下们在屋里看着,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这股子劲头,看着就痛快!

北平的风里似乎都带着股暗流。

朱高煦在演武场的喝彩声里越站越稳,赤着胳膊跟士兵摔在泥里较劲时,总能引来最响的叫好——这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老兵,就认这种“敢拼”的实在。

他管着营房的粮草时,会拎着秤杆亲自去库房核对,少了一两米都要追着后勤官骂半天,反倒让底下人觉得“这公子不藏私”。

朱棣坐在书房里,听着外头传来的喧闹,手里的朱笔在奏疏上悬了半晌,终究只在末尾画了个圈。

长子去辽东学那些“格物致知”的新学问,次子在北平用他那套“硬碰硬”的法子攒声望,倒也未必是坏事。

他太清楚这些老部下的脾性——一群糙汉子,认拳头不认笔杆子,朱高煦的“野”,恰恰对上了他们的胃口。

至于声望高低,朱棣眯眼看向窗外:雏鹰总要自己扑腾翅膀,真到了需要定夺的时候,谁能稳住阵脚,还不一定呢。

底下人几次想凑过来念叨“二公子势头太盛”,都被他用一句“让他折腾”挡了回去。

毕竟,真正的分量,从不是靠旁人喊出来的。

徐妙云端着刚沏好的茶走进书房,见朱棣正对着舆图出神,把茶盏往案上一放,语气带着几分急色:“王爷,您倒是管管高煦啊!这几日他天天泡在演武场,夫子那边的课是一节没去,先生都让人来报了好几回,再这么下去,功课都要荒透了!”

朱棣头也没抬,手在图上点了点:“男孩子嘛,爱舞刀弄枪也正常,荒几天怕什么?”

“正常?”徐妙云柳眉一蹙,拿起桌上的课业簿子翻了翻,“您自己看,这字写得歪歪扭扭,策论更是只写了个开头!将来若真要委以重任,肚里没点墨水怎么行?总不能一辈子只靠蛮力吧?”

朱棣被她说得有些不耐烦,却又知道她是为孩子好,含糊道:“知道了知道了,回头我说说他。”

“您这话都说了三回了!”徐妙云不依不饶,“高煦性子烈,就得您亲自盯着,不然他哪肯听?您是王爷,也是父亲,总不能任由他这般放纵。”

朱棣被缠得没法,放下笔叹了口气:“行了行了,拗不过你。等他回来,我亲自去敲打敲打,让他明日就去上课,这总行了吧?”

徐妙云这才缓和了神色,温声道:“这才像个当爹的样子。高煦是块好料子,可不能让他走了偏路。”

朱棣哼了一声,心里却也盘算着,是该找个由头,让这小子收收心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