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和瓦剌既已拿定主意,便赶忙派出精明能干之人,趁夜偷偷从边关潜入大明境内。
这几人一路昼伏夜出,小心谨慎,生怕被明军现。
他们马不停蹄,径直朝着大明都城应天而去。
待来到应天,这座繁华热闹的都城看似平静,实则暗藏诸多规矩与眼线。
他们深知任务艰巨,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开始物色合适的官员。
他们先是在酒楼、茶馆等官员常去的场所暗中观察,留意那些言行举止间透露出对钱财感兴趣,或是看似对现状有所不满的官员。
他们深知,这些人或许更容易被拉拢。
其中一人瞧见一位官员,衣着华丽,身旁簇拥着几个随从,在酒楼中大声喧哗,出手阔绰。
这人心中一动,觉得此人或可作为突破口。
然而,他们也明白,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还得进一步摸清此人底细,确认其是否真能为他们所用,才好展开下一步行动。
鞑靼和瓦剌派出的人,在应天城内一番仔细物色后,终是选定了几个目标官员。
之后,他们扮作行商模样,小心翼翼地去接触这几位官员。
说来凑巧,这几个官员皆属浙东集团。
平日里,他们俸禄颇丰,本不缺钱财。
然而,鞑靼和瓦剌此次出手极为阔绰,给出的银钱数额巨大。
所谓财帛动人心,如此丰厚的利益当前,这些官员不禁心动。
起初,双方接触还颇为隐晦,只是偶尔在偏僻之处交谈几句,言语间试探彼此意图。
随着鞑靼和瓦剌不断加码利诱,这些官员渐渐放下防备,双方接触愈频繁起来。
鞑靼和瓦剌的人趁机将议和之意透露给官员,许以更多好处,盼着他们能在朝堂上提议与鞑靼、瓦剌议和。
这几个浙东官员,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竟想趁机敲竹杠。
他们瞅准鞑靼和瓦剌急于议和的心思,故意推脱道:“你们想让咱帮着在朝堂上提议议和,可这对咱来说,实在没多大好处,咱何苦去冒这个险?”
鞑靼和瓦剌的人一听,心中暗暗着急,却也镇定应对,赶忙说道:“诸位大人有所不知,一旦鞑靼和瓦剌被大明彻底打垮,那朝堂之上,武勋的权势必定大增,远你们文官。到那时,文官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他们顿了顿,继续道:“如今咱们议和,于你们而言,是制衡武勋的好机会。只要议和成功,武勋便没了继续立功的由头,你们文官的地位,不就稳如泰山了?”
这一番话说得头头是道,意在提醒浙东官员,帮他们实则也是帮自己,若不想看到武勋压过文官一头,就该答应帮忙。
浙东官员听了,神色微动,陷入沉思,显然是被这番话触动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