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笑道:“今夜即至。”
见刘备如此笃定,沮授稍感安心。
“主公,辞官者虽仅四十八人,但若一应准奏,必将惹怒更多官员。”
“后续辞官书会源源不断。”
“保守估计,魏郡及邻近郡县空缺的职位,至少五百。”
沮授伸出五指。
“无须担忧,人手充足。”刘备语气坚定。
“今日你专司此事,谁递辞呈,立即批复。”
嘱咐完毕后,刘备继续钓鱼。
沮授只得返回城内。
果然如沮授所料,他与毛玠二人着手处理魏郡官吏的辞官请求。
起初四十八封,至午后增至两百九十六封。
直至傍晚,两人已盖下四百六十六枚冀州牧印鉴。
魏郡、赵国、安平、甘陵等地的官职空缺达四百六十六个。
“将近五百个位置空出来了。”
“这些人要从哪里补上?”
沮授和毛玠对视一眼。
“这恐怕不容易。”
沮授长叹。
“早知道今天应该多劝主公几句。”
毛玠也有些后怕。
与此同时。
邺城逢家府邸聚集了众多冀州本土家主。
“现在刘备批准了所有人辞职的请求。”
“我们多年来在冀州的努力都要白费了!”
有人忧心忡忡。
逢化却说:“别急。”
“用不了多久,刘备会意识到政务停滞的问题。”
“到时候就会来找我们求助。”
“我们只需耐心等待。”
虽然逢化这样安慰他人也说服自己,
但内心深处,他隐约感到一丝不安。
似乎刘备还有别的计划?
逢化摇摇头,不愿再深思。
此时,夕阳染红天际。
落日余晖洒在邺城的轮廓上。
三人沐浴着斜阳,踏入北门。
进城后,他们快步前往刘备府邸。
大殿内设宴迎接。
三人为荀谌、审配、徐庶。
刘备先问徐庶:“你在中山郡研习许久。”
徐庶回答道:“是的。”
“此次调你从中山到魏郡任职,有何想法?”
徐庶起身拱手答道:“在下本为逃犯,幸得主公不弃,经元皓先生指点,稍懂政务。若有差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备点头道:“魏郡及周边急需人才,你即刻着手准备。”
初见徐庶于靖王陵时,刘备便觉此人非同寻常。果真,随田丰历练后,他愈成熟。虽自称略通政务,实则已有相当造诣。
“正南,关于上次信中嘱托之事?”
审配拱手道:“河北审氏二百零四位子弟均已准备就绪,只待主公号令。”
数日前,审配收到刘备书信,依言遴选族中子弟,火赶至邺城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