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种类繁多,有汉朝的五铢钱、鲜卑的牛羊币、乌桓的皮毛币等,货币混乱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杨帆下令在北疆统一使用汉朝的五铢钱,并在高句骊城、辽口县等主要城市设立“铸币厂”,铸造足额、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他还允许商人使用丝绸、布匹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偏远地区的商业贸易。货币改革后,北疆的商业贸易更加顺畅,商人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北疆的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随着北疆经济的繁荣和周边局势的变化,杨帆对北疆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与强化,构建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在原有烽火台和了望塔的基础上,杨帆引入了“信号弹”和“望远镜”等新设备,提升边境预警的度和准确性。信号弹分为红、黄、绿三种颜色,红色信号弹表示“敌军大规模入侵”,黄色信号弹表示“敌军小规模骚扰”,绿色信号弹表示“正常情况”。士兵现敌情后,可根据敌情的严重程度射相应颜色的信号弹,相邻的烽火台和了望塔看到信号弹后,立即接力射,确保情报能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指挥中心。
望远镜则配备到每个了望塔和巡逻小队,望远镜的倍率达到了1o倍,可清晰观察到5o里范围内的动静。巡逻小队在边境巡逻时,利用望远镜可提前现敌军的踪迹,及时出预警。同时,杨帆还在边境线两侧1o里范围内,种植了“警戒草”——这种草的叶子呈红色,且十分敏感,一旦有马匹或行人踩踏,叶子就会迅枯萎,士兵通过观察警戒草的状态,可判断是否有敌军潜入。
对原有的3对机动骑兵部队进行了优化,将每支部队的人数从5万增加到6万,同时配备了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设施。每支机动骑兵部队都配备了1万匹“备用战马”,确保骑兵在长途奔袭时不会因战马疲劳而影响战斗力;配备了5oo辆“粮草车”,可携带足够部队1个月消耗的粮食和饮用水;还配备了1oo名“医疗兵”,携带草药、绷带等医疗物资,负责医治受伤士兵。
为了提高机动骑兵部队的反应度,杨帆还建立了“快通讯系统”。在北疆的主要道路和山脉上,每隔2o里设置一座“驿站”,驿站内配备1o匹快马和5名驿卒。机动骑兵部队可通过驿站传递情报和命令,情报传递度从原来的每日2oo里提升到每日4oo里,确保部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到命令并赶赴战场。
对北疆的主要城市和防御枢纽进行了城防工事的加固与创新。高句骊城作为北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城防工事得到了重点强化:城墙在原有基础上又加高了1丈,加宽了1丈,城墙外侧增加了“马面”——马面是一种突出城墙的防御设施,每隔5o丈设置一个,每个马面可容纳2o名士兵驻守,士兵在马面上可从侧面攻击攻城的敌军,大大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城墙内侧修建了“环城马道”,马道宽3丈,可供骑兵快移动,方便部队在城墙上快支援各个防御点;城内还修建了“地下防御工事”,包括地下通道、地下粮仓、地下水源等,地下通道连接城内的各个重要据点,一旦城池被围,士兵可通过地下通道进行机动和补给。
黑风口防御枢纽则引入了“火器防御”技术。杨帆从中原地区引入了“火药”和“火球”等火器,在黑风口的防御工事内设置了“火器射点”,每个射点配备1o名士兵和5具“火球射器”。火球射器可将燃烧的火球射到1oo步以外的地方,火球落地后会燃烧并爆炸,对敌军的骑兵和步兵造成巨大的杀伤。同时,在黑风口的通道内还设置了“火药陷阱”,陷阱内埋藏火药和引线,一旦敌军踏入陷阱,引线被触,火药就会爆炸,形成巨大的冲击波,阻挡敌军的进攻。
随着北疆经济的繁荣和军事防御的强化,杨帆更加注重文化融合的深化和民族和谐的巩固,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北疆文化格局。
在原有学堂的基础上,杨帆进一步完善了北疆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县学-郡学-太学”三级教育体系。县学设立在各个县的县城,招收8-12岁的儿童,教授汉字、算术、基础儒家经典和骑射技术;郡学设立在玄菟郡的治所高句骊城,招收县学毕业的学生,教授更深层次的儒家经典、兵法、历史和天文地理;太学则是北疆最高学府,设立在高句骊城的中心地带,招收郡学毕业的优秀学生,由中原地区聘请的着名儒生和北疆的军事将领担任教师,教授儒家经典、兵法战略、治国之道等,为北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入学,杨帆推出了“助学政策”:少数民族子弟入学,不仅免除学费,还可获得每月2是粮食的补助;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子弟,可被推荐到中原地区的太学深造,毕业后可在北疆或中原地区担任官职。同时,杨帆还组织编写了“双语教材”,教材内容既有汉文化知识,也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方便少数民族子弟理解和学习。
北疆是多宗教信仰的地区,除了汉族的儒家思想、道教外,还有鲜卑的萨满教、匈奴的腾格里信仰、乌桓的自然崇拜等。杨帆采取了“包容与引导”的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不强制推行汉族的宗教信仰,同时引导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展。
他在高句骊城设立了“宗教交流中心”,邀请各民族的宗教领袖定期在此举行交流活动,讨论宗教教义、文化习俗等话题,促进各民族宗教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同时,杨帆还组织学者对各民族的宗教教义进行整理和研究,提取其中“劝人向善”“和谐共处”的精华部分,编写成《北疆宗教和谐录》,在各民族中广泛传播,引导各民族树立和谐、包容的宗教观念。
对于一些带有迷信色彩、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宗教活动,杨帆则采取了适当的限制措施。例如,鲜卑萨满教中的“人祭”仪式,杨帆下令禁止,并向鲜卑部落解释“人祭”仪式的危害性,引导他们用牛羊等牲畜代替人进行祭祀,既尊重了鲜卑的宗教信仰,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权。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杨帆定期在北疆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为期1o天,在高句骊城的广场上举行。文化节期间,各民族都会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汉族的舞龙舞狮、书法绘画,鲜卑的骑马射箭、萨满舞蹈,匈奴的赛马、摔跤,乌桓的狩猎表演、民歌演唱等。
在文化节上,还会举办“民族美食展”,各民族展示自己的特色美食,如汉族的饺子、面条,鲜卑的烤羊肉、奶酒,匈奴的手抓肉、奶茶,乌桓的烤肉串、野菜汤等,人们可以免费品尝各民族的美食,感受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
此外,文化节上还会举行“民族体育比赛”,包括赛马、射箭、摔跤、拔河等项目,各民族的选手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获胜者将获得丰厚的奖品。民族文化节不仅丰富了北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进一步巩固了北疆的民族和谐局面。
在乌孙国减少合作后,秃树机能的复兴计划受阻,但他并未放弃,而是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了西域的其他势力,试图在西域寻找新的盟友和展空间。
中平六年秋八月,秃树机能派遣使者前往莎车国,拜见莎车国王延。使者向延献上了从乌孙国购买的5o匹战马和1oo套铁器,同时转达了秃树机能的结盟意愿:鲜卑部落愿意协助莎车国对抗龟兹国和于阗国,夺取于阗玉矿;莎车国则需为鲜卑部落提供15万石粮食、5ooo匹布和3ooo进铁矿石,并允许鲜卑部落在莎车国北部的“皮山草原”驻牧。
眼见鲜卑部落拥有较强的骑兵力量,且能帮助莎车国对抗宿敌龟兹国,便答应了结盟请求。双方签订了“鲜卑-莎车同盟协议”,约定共同对抗龟兹国和于阗国,战后所得的于阗玉矿收益,双方按4:6的比例分配(鲜卑占4成,莎车占6成)。
结盟后,秃树机能率领1。5万鲜卑骑兵,与莎车国的2万军队组成联军,向龟兹国起进攻。联军先攻占了龟兹国西部的“姑墨城”,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随后,联军继续向东进军,包围了龟兹国的都城“延城”。龟兹国王白纯见状,急忙向于阗国求援,于阗国派遣1。5万军队支援龟兹国。
双方在延城周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鲜卑骑兵利用“草原突击战术”,多次突破龟兹-于阗联军的防线,莎车国的军队则从正面起进攻,联军配合默契,逐渐占据了上风。龟兹-于阗联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延城,闭门坚守。
然而,就在联军即将攻破延城时,西域都护府的官员陈睦率领1万汉军赶到。陈睦向双方传达了汉朝的旨意:要求双方立即停止战争,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否则汉朝将派遣大军介入。秃树机能和延深知汉朝的实力,不敢违抗汉朝的旨意,只得下令撤军。此次战争,鲜卑部落虽未获得于阗玉矿的收益,但也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与莎车国结盟的同时,秃树机能还积极对西域的小部落进行整合。西域的小部落众多,如“精绝国”“楼兰国”“且末国”等,这些部落人口较少,实力较弱,时常受到周边强国的欺凌。秃树机能利用这一点,以“保护者”的身份,向这些小部落提供粮食、武器和军事保护,换取他们的依附。
他派遣使者前往各个小部落,向部落领承诺:只要依附鲜卑部落,鲜卑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粮食和武器,帮助他们抵御周边强国的入侵;同时,鲜卑不会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许多小部落的领见鲜卑部落有一定的实力,且能提供实际帮助,便答应依附鲜卑。
到中平六年冬,依附鲜卑部落的西域小部落达到了1o个,这些部落共向鲜卑部落提供了5ooo名士兵和1o万石粮食,鲜卑部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兵力达到了2。5万士兵,战马2万匹。秃树机能将这些小部落的士兵编入自己的军队,组成“西域辅助军”,由自己的儿子秃务丸统领,负责保护西域小部落的安全和维护鲜卑在西域的利益。
慕容皝在东部草原崛起后,并未满足于现有的势力范围,而是继续推行扩张政策,试图统一东部草原。然而,扩张过程中,东部鲜卑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和分歧。
中平六年秋九月,慕容皝认为自己的实力已足够强大,便开始对曾经的盟友乌桓部落起试探性进攻。他以“乌桓部落未履行同盟义务,拒绝提供粮食支援”为由,率领3万东部鲜卑骑兵,进攻乌桓部落的东部边境“柳城”周边地区。
乌桓单于丘力居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2万乌桓骑兵前往抵御。双方在柳城东部的“白狼山”展开了战斗。东部鲜卑骑兵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很快占据了上风,乌桓骑兵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柳城。慕容皝见乌桓骑兵战斗力较弱,便下令继续进攻,占领了乌桓部落的5个牧场,缴获了1万头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