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莲带领的余家寨弟兄,论正面拼杀远不及朝廷的重甲骑兵,论骑射功夫在夷人部族面前更是不值一提,但要说起在山林里打游击的本事,他们却是一等一的好手。
这些年在深山里与官府周旋,他们早就把山林变成了自家后院,哪里有暗沟、哪里能设伏,闭着眼睛都能说得分毫不差。
更妙的是,秦明在坞堡里早就挖好了通往后山的地道。
这条地道窄而隐蔽,仅容一人匍匐通行,出口藏在半山腰的巨石缝里,平日里用藤蔓遮掩,不细看根本现不了。
有了这条密道,民壮团就能做到内外呼应——坞堡遇袭时可从地道撤入山林,敌军追击时又能从地道潜回偷袭,防守进攻的战术一下子多了不少选择。
“我们山寨库房里还堆着不少捕兽夹,都是铁匠铺打的实心铁家伙。”
杨玉莲眼里闪着狡黠的光,“把这玩意埋在林间小路上,上面铺些落叶伪装,敌军踩上去腿骨都能夹断。就算挡不住大部队,也能让他们行军时提心吊胆,举步维艰。”
她话音刚落便站起身:“我这就派弟兄回余家寨,把所有能用的家伙什都搬来!”
“那就多谢了!”
秦明微笑着说道。
“客气什么?”
杨玉莲挑眉一笑,拍了拍他的胳膊,“咱们现在可是一条船上的人,你们要是被朝廷端了,我和余家寨的弟兄们也跑不了。”
杨玉莲的康复对秦明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般的助力。
尤其是在秦家村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她带来的不仅是人手,更是对抗官府围剿的宝贵经验。
更让秦明欣慰的是,之前受重伤的余家寨头领石冲,如今也恢复了不少。
虽然还不能提重物、练功夫,但已经能自己端碗吃饭、在院子里慢慢走动,彻底康复只是时间问题。
这让秦明愈庆幸当初修建医庐的决定,更感激自己琢磨出的高度酒精消毒和伤口缝合的法子——若没有这些,杨玉莲和石冲怕是早就没命了。
秦明离开医庐没多久,杨玉莲就点了三十多个精干弟兄,骑着快马赶回余家寨。
傍晚时分,他们就赶着三辆板车回来了,车上堆满了各式兵器和陷阱工具:磨得亮的弓弩箭矢、巴掌大的铁蒺藜、上了油的捕兽夹、韧劲十足的绊马索,还有十多张能罩住半亩地的大网。这些都是余家寨多年积累的防御家当,如今成了秦家村的护身符。
杨玉莲没歇着,当即带着弟兄们钻进后山。
他们踩着落叶勘察地形,在必经之路埋下捕兽夹,在陡峭山坡拉上绊马索,在密林深处搭起伪装的了望台。
“狡兔还得有三窟呢。”
她一边指挥众人挖坑,一边对身边的弟兄说,“咱们在山林里多留几个后手,就算坞堡真守不住,也能在山里跟他们耗到底。”
这些与官府对峙十来年的“土匪”,说起游击战术来如数家珍。
就在杨玉莲带人在山里忙得热火朝天时,秦明回到坞堡,却被梁莽拦在了院子里。
让他惊讶的是,不过一夜功夫,梁莽的态度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秦里长,从今以后,我梁莽愿意跟随您鞍前马后,刀山火海在所不辞!”梁莽“咚”的一声半跪在地上,背脊挺得笔直,声音掷地有声。
“好好好!”
秦明连说了三声好,上前将他扶了起来,说道:“以后咱们都是自家兄弟,有什么事情你明说好了,只要能办到的,我一定帮忙。”
在秦明看来,这梁莽多半是有事相求,否则的话,根本就不可能突然如此对自己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