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车驾仪仗,连同那十几辆载着波斯美人的马车,终于踏上东归长安的漫长旅途。
在精锐的玄甲军护卫下,魏叔玉一行人也浩浩荡荡离开碎叶城,
起初几日,行程与来时并无太大不同。戈壁、荒漠、绿洲,苍凉而壮阔的景色看多了,也难免有些乏味。
唐俭等人起初还饶有兴致谈论着美人风景,渐渐也偃旗息鼓,被颠簸的马车晃得有些萎靡。
然而只过三天,车队驶上魏叔玉主导修建的宽阔驰道时,一切变得截然不同。
李世民原本在御辇中假寐,忽然感觉车身的颠簸感显着减轻,行驶变得异常平稳。
他好奇地掀开车帘,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一条足以容纳四辆马车并排奔驰的夯土大道,如同条灰黄色巨龙劈开苍茫的戈壁,笔直地伸向遥远的天际线。
大道两旁挖有排水沟渠,更远处还零星栽种着耐旱的胡杨、红柳,显然是为了固沙护路。
虽然来时见识过,但他还是免不了被震撼到。
“这……这便是玉儿你力主修建的驰道?”
李世民忍不住探出头,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惊讶。他虽早知道有这项工程,但奏疏上的文字远不如亲眼所见来得震撼。
他感觉驰道像人体内的血脉,输送着大唐需要的货物与情报。
魏叔玉策马靠近:“父皇您不是明知故问嘛,您来时难道走的不是这条道?”
李世民尴尬的摸下脑袋:“朕过来时为了体验日行八百里,压根就没怎么下龙辇。”
看着车厢内跪着的波斯女奴,魏叔玉朝他竖起大拇指,“父皇您厉害,还真是宝刀未老啊。”
李世民老脸一红,连忙将话题扯开。
“如此宽阔平坦,大军调动、粮草运输,效率岂止倍增!日行千里绝非难事,只要有足够换乘的马匹。”
作为顶尖军事家,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其战略价值。
从前关内往西域用兵,最大困扰便是漫长的补给线,以及糟糕的路况。
往往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
有了这条驰道,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傍晚时分。
前方出现一座夯土垒砌的院落建筑,高高飘扬的唐旗表明这是一处驿站。
驿站规模不小,有马厩、仓库、客房,甚至还有个小型的木制望楼,颇具军事要塞的色彩。
驿丞早已得到通知,带着驿卒恭敬地在门外迎候。
李世民兴致勃勃地下了龙辇,突然他的双腿一软,不是魏叔玉扶着他就摔倒在地。
“父皇您悠着点,别还没回长安,就被波斯女奴给吸干了。”
李世民老脸一红,他真拿混小子没辙。
在魏叔玉和众臣的陪同下,李世民饶有兴致的视察着驿站。
令他感到非常困惑,驿卒大多身有残疾,或是缺了条胳膊,或是瘸了一条腿。
但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动作麻利,将马匹、车辆安排得井井有条。
驿丞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脸上有一道刀疤。走路微跛,但眼神锐利,行事干练。
他向李世民行礼时,注意到他左手缺失两根手指。
“你原是军中士卒?”李世民语气少有的和颜悦色。
“回陛下,小人原在左武卫服役,十年前在高昌之战中负伤。五年前幸得朝廷恩典,分配至此驿站为丞,已有五年了。”
驿丞的话不卑不亢,带着军人的干脆。
李世民心中微动。环视四周现不少驿卒,都带有类似的伤残痕迹。
不过他们都在忙碌着,不像长安街头的一些伤兵以乞讨为生。
魏叔玉在一旁解释道:
“父皇,像这样的驿站,长安到碎叶一共有五十个。目前有四十处投入所用,每处驿站根据大小,配备八十至一百名名驿卒。
优先招募因伤退役的残疾兵。朝廷给他们一份稳定的薪俸,他们负责接待信使、维护道路、提供食宿补给,同时也起到警戒、巡逻的作用。”
房玄龄感叹道:“此举真可谓一举数得。粗略算下来,五十处驿站至少吸纳四千名伤残士卒。
不仅为他们及其家人找到条活路,更为朝廷减轻抚恤负担,稳定士卒们的军心。
更主要是老兵经验丰富、忠诚可靠,由他们守卫驿站、维护道路,远比招募新丁更为有效安全。”
李世民深知为国流血的将士,若能老有所养、伤有所依,对军队士气将是何等巨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