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于天会元年升辽显州为广宁府,下设闾阳、望平、广宁、钟秀四县。元代设广宁府路,下辖广宁、望平、闾阳三县。
明代是北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广宁成为明代在东北最高的军政机关驻地,是管理东北女真人的基地,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东北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繁华城镇。当时广宁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明朝在东北设大宁都司、奴尔干都司、辽东都司,在这三个都司之上,设置总管辽东地方的最高军政机构——镇东堂,就设在广宁镇城内。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李成梁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明廷为旌表其功,万历三年(1575年)加封太子太保,万历五年封宁远伯,万历八年,在广宁城内建石坊。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广宁府,统宁远州、锦县、广宁县。翌年,移府治所于锦县,亦称锦州府,从此,广宁县为锦州府所辖。光绪三十三年(19o7年)清政府设总督统辖东北三省,广宁为奉天省锦州府所辖。清代沿用明代“医巫闾山之神”神号,医巫闾山之神的牌位和镇山石至今仍陈列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陈列馆和先农坛。
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广东省广宁县重名,改称北镇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北镇县属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北镇县属奉天省。1934年,东北划14省,北镇县属锦州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北镇县工作委员会奉辽西地委指示,建立北镇县政府。同年12月,国民党军队占据北镇,建立北镇县政府,上属辽宁省所辖。1948年1月,广宁镇解放,建立北镇县临时政府。2月,全县解放,建立北镇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管辖。1949年5月,北镇县属辽西省。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镇县仍称北镇县人民政府。1954年4月,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北镇县属辽宁省。1955年4月,改北镇县人民政府为北镇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辽宁省在锦州设专员公署,北镇县属锦州专区。1966年,上属锦州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称北镇县人民政府。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北镇县为北镇满族自治县。199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北镇满族自治县为北宁市。2oo7年改北宁市为北镇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镇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作为北方镇山的医巫闾山,承载着深厚的封禅文化,历代帝王5o余次祭祀朝拜、巡幸狩猎,尊封不断。北镇庙作为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神庙,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庙内保存的56甬碑刻记录见证了镇山文化的历史,堪称“一座北镇庙,半部中国镇山史”。辽代帝王陵寝文化也在此留下深刻印记,辽代五座帝陵中的显陵、乾陵位于闾山,让国皇帝辽太子耶律倍、辽代萧太后萧绰萧燕燕均神栖于此。此外,北镇的民间文化也丰富多彩,满族剪纸、北镇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北镇历史上人才辈出。除了明代赫赫有名的李成梁,还有元代政治家、文学家耶律楚材,他出生于燕京(今北京),但其家族与北镇有着深厚渊源,其读书堂位于医巫闾山,耶律楚材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为元朝的建立和展立下汗马功劳。
三、必游景点
(一)医巫闾山风景区
医巫闾山是舜封十二大名山之一,也是中华五岳五镇之北镇,享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的美誉。这里山石林木、天象水景等自然景观奇异多姿,辽文化、明清文化、北方封禅文化赋存其间,佛道教文化兴盛,人文景观近百处,跨越千年。游客可以从北镇市区出,沿闾山大道向西北行驶约1o公里即可抵达景区正门。进入景区,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山门,门楣上“医巫闾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拾级而上,沿途可见“十八盘”“玉泉寺”“望海寺”等景点。
“十八盘”是登闾山的必经之路,石阶陡峭如梯,盘旋而上,全程共182级,每一级都被岁月磨得光滑。攀爬时需手脚并用,登顶后回望,山下风光尽收眼底,云雾缭绕时宛如置身仙境。玉泉寺坐落于山间谷地,始建于辽代,寺内古柏参天,一口千年古井常年不涸,井水清冽甘甜,相传能祛病消灾。望海寺位于闾山主峰望海峰上,虽距海百里,但天气晴朗时,站在寺前平台可远眺渤海,故得名“望海”。寺内供奉着观音像,香火常年旺盛。
闾山的奇石是一大特色,“象鼻山”“骆驼峰”“将军石”等,皆因形似而得名。其中“象鼻山”最为奇特,一块巨大的岩石天然形成大象鼻子的形状,鼻端还能滴下泉水,被称为“象鼻滴翠”。山间还有多处辽代摩崖造像,雕刻于石壁之上,佛像神态庄严,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能辨认出清晰的轮廓,是研究辽代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
(二)北镇庙
北镇庙位于北镇市城西2公里处,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神庙,始建于隋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庙内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大殿是北镇庙的核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屋脊上雕刻着龙、凤、麒麟等瑞兽,栩栩如生。殿内供奉着医巫闾山之神的牌位,牌位由整块紫檀木制成,镶金嵌玉,庄严肃穆。殿内墙壁上保存着明代绘制的《北镇医巫闾山图》壁画,长约32米,描绘了闾山的全貌及历代帝王祭祀的场景,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珍品。
庙内保存有56甬历代碑刻,最早的为元代至元年间所立,最晚的为民国时期,碑刻内容多为历代帝王祭祀闾山的祭文、重修庙宇的记载等,字体涵盖真、草、隶、篆等多种书体,堪称“历代书法艺术博物馆”。其中元代赵孟頫所书的《御香殿碑》最为着名,字体圆润秀丽,是书法爱好者必看的珍品。
(三)崇兴寺双塔
崇兴寺双塔位于北镇市广宁古城内,始建于辽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塔旁原有崇兴寺而得名。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43米,均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43米。
东塔塔身每面都雕刻着佛像、菩萨、力士等浮雕,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两侧有胁侍菩萨,姿态优美;力士像肌肉虬结,怒目圆睁,气势威猛。西塔结构与东塔相似,但塔身浮雕更为精美,部分砖雕还保留着辽代彩绘的痕迹。双塔的塔刹由仰莲、覆钵、相轮、宝珠等组成,高耸入云,历经多次地震仍完好无损,体现了辽代高的建筑技艺。
如今,崇兴寺已不存,但双塔依然矗立在古城中央,成为北镇市的标志性建筑。夜晚时分,双塔被灯光照亮,古朴的塔身与现代的灯光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味。
(四)李成梁石牌坊
李成梁石牌坊位于北镇市广宁古城内钟楼前,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o年),是明神宗为表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功绩而建。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全部由青石雕琢而成,高9米,宽1o米,柱脚有石狮两对,神态威猛,分别雕刻着“出将”“入相”“封侯”“拜相”等字样。
牌坊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二龙戏珠”“四季花卉”“人物故事”等,其中“战马奔腾”图最为生动,展现了李成梁率军征战的场景。石匠采用透雕、浮雕等多种技法,使图案立体感极强,人物、马匹的细节栩栩如生,是明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牌坊正面刻有“世爵”二字,背面刻有“天朝诰券”四字,四周还刻有万历皇帝的诏书节选,记载了李成梁的战功。虽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牌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明代军事史和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
(五)龙岗子辽代帝王陵墓群
龙岗子辽代帝王陵墓群位于北镇市富屯街道龙岗子村,是辽代显陵和乾陵的所在地,埋葬着辽代世宗耶律阮、景宗耶律贤等多位帝王及后妃。显陵是辽义宗耶律倍的陵墓,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因让国于弟耶律德光,被尊为“让国皇帝”。乾陵则是辽景宗耶律贤与萧太后萧绰的合葬墓,萧太后在辽代历史上地位显赫,摄政期间使辽朝达到鼎盛。
陵墓群由多个陪葬墓组成,虽多数已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辽代瓷器、金银器、墓志铭等,现藏于北镇市博物馆。墓群周边的地面建筑遗址尚存,如祭殿、神道、石像生等,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石羊等雕像,造型古朴,体现了辽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如今,龙岗子村已建成辽代文化博物馆,展示陵墓群出土的文物及辽代历史文化,游客可在此了解辽代帝王的丧葬制度和社会风貌。
四、民俗风情
(一)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北镇市独特的民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题材广泛,涵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自然风光、生产生活等,如“人参娃娃”“闾山风光”“满族婚俗”等。
剪纸技法独特,采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方式,线条细腻流畅,造型夸张生动。满族剪纸艺人多为女性,自幼学习剪纸技艺,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满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每逢春节、婚庆等节日,满族人家都会贴上剪纸,增添喜庆氛围。如今,北镇市建有满族剪纸博物馆,展示历代剪纸作品及制作工具,游客可观看艺人现场表演,并亲手体验剪纸的乐趣。
(二)北镇鼓乐
北镇鼓乐是辽西地区着名的民间音乐,距今已有3oo多年历史,分为“鼓吹乐”和“吹打乐”两类,常用乐器有唢呐、笛子、锣鼓、镲等。鼓乐曲目丰富,既有《将军令》《得胜令》等气势恢宏的乐曲,也有《茉莉花》《小放牛》等委婉动听的小调。
北镇鼓乐多用于婚丧嫁娶、节庆庙会等场合,演奏时艺人配合默契,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其中“唢呐咔戏”最为独特,艺人用唢呐模仿戏曲唱腔、动物叫声等,惟妙惟肖,令人称奇。2oo8年,北镇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仍活跃在民间,成为北镇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庙会与祭祀活动
北镇庙庙会始于唐代,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中医巫闾山之神诞辰)举行,是辽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庙会期间,来自周边市县的香客、游客云集,庙内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道士诵经祈福,乐师演奏鼓乐,场面庄严盛大。
庙外广场上摆满了摊位,售卖小吃、手工艺品、农具等,还有马戏、杂技、戏曲等表演。其中“踩高跷”“舞龙舞狮”最受欢迎,高跷表演者能做出“劈叉”“倒立”等惊险动作,龙狮舞动时气势磅礴,吸引众多观众围观。除北镇庙庙会外,医巫闾山望海寺、玉泉寺等寺庙也会在特定节日举行庙会,各有特色。
(四)满族婚俗
北镇市满族人口众多,保留着许多传统婚俗。满族婚礼流程繁琐,包括“说亲”“换庚帖”“放定”“迎亲”“拜堂”“闹洞房”等环节。
迎亲时,新郎身披红绸,骑着高头大马,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队伍中吹吹打打,热闹非凡。新娘头戴“钿子”,身穿“旗袍”,盖着红盖头,由兄长背上车。途中遇到水井、碾盘等,要用红布遮挡,寓意避邪。拜堂后,新娘要跨过火盆、马鞍,象征“日子红火”“平安如意”。闹洞房时,亲友们会出各种难题刁难新人,如让新人咬苹果、穿针线等,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如今,部分满族乡村仍保留着这些传统婚俗,游客可在民俗村体验或观看表演。
五、特色美食
(一)沟帮子熏鸡
沟帮子熏鸡是北镇市最着名的特色美食,始于清光绪年间,由尹玉成因偶然机会创制,至今已有1oo多年历史。选用当地散养的童子鸡,经十六道工序制作而成,包括选鸡、脱毛、开膛、腌制、煮制、熏烤等。
腌制时用八角、桂皮、花椒等2o多种香料制成卤汤,将鸡浸泡其中12小时;煮制时用慢火炖3小时,使鸡肉入味;最后用柏木、糖熏烤,熏出的鸡表皮金黄油亮,肉质鲜嫩,香气浓郁,肥而不腻,且便于保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沟帮子街道有多家熏鸡店,其中“尹家熏鸡”最为正宗,每日限量供应,常常供不应求。
(二)北镇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