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推荐:煮粥(莲子百合粥)、煲汤(莲子排骨汤)、打豆浆。
芡实:“水中人参”,健脾除湿,固肾益精。推荐:与莲子、薏米(炒过)同煮祛湿健脾粥。
3。菌菇类:
香菇(干品更佳):补脾胃,益气血。含多糖类物质增强免疫。推荐:泡后煲汤(如香菇鸡汤)、炒菜、焖饭。
4。药食同源-提升效能:
黄芪:补气固表之圣药,尤善补肺脾之气。推荐:黄芪红枣茶(黄芪片1o-15g,红枣几颗掰开去核,沸水冲泡或稍煮代茶饮)。或煲汤(黄芪当归乌鸡汤-经典气血双补方)。注意:感冒热、阴虚火旺时不宜。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性质较人参平和。推荐:煲汤(党参枸杞炖鸡)、煮水代茶(党参片)。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性平力缓,适合小儿及体虚不受补者。推荐:煮水、煲汤(太子参瘦肉汤)。
(三)促进吸收与循环的“增效剂”
1。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餐后吃些富含Vc的水果(鲜枣、猕猴桃、草莓、橙子、西红柿)或蔬菜(甜椒、西兰花、苦瓜)。
2。行气活血之品:
玫瑰花:疏肝解郁,和血调经。推荐:玫瑰红枣茶(干玫瑰花蕾、去核红枣,沸水冲泡),适合情绪压力大、经前乳胀者。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推荐:煮粥、煲汤(如陈皮红豆沙)、泡茶(陈皮普洱茶),助消化,防滋腻。
生姜:温中散寒,促进循环。推荐:做菜调料,或晨起含服薄姜片、喝姜枣茶(生姜几片、红枣几颗煮水)。
3。避免“偷铁贼”:浓茶、咖啡中的鞣酸,高钙食物(如牛奶),植酸(如全谷物、豆类外皮)会影响铁吸收。建议与富含铁的食物错开时间食用(间隔1-2小时)。
三、经典食疗方:厨房里的“气血加油站”
1。五红汤(温润经典):
配方:红皮花生3og,红豆3og,红枣8-1o颗(去核),枸杞15g,红糖适量。
做法:花生、红豆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与红枣同入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入枸杞和红糖,再煮1o-15分钟即可。豆类软烂为佳。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暖胃。适合面色无华、乏力、畏寒、产后或经期后调理。每周2-3次。
2。当归生姜羊肉汤(驱寒暖身):
配方:羊肉5oog(切块),当归1o-15g(切片),生姜3o-5og(拍碎),黄酒、盐适量。可加黄芪1og增强补气。
做法:羊肉冷水下锅焯烫去血沫洗净;所有材料入砂锅,加足量水、少许黄酒;大火烧开撇浮沫,转最小火慢炖2-3小时至羊肉酥烂;加盐调味。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适合血虚有寒之手足冰冷、腹中冷痛、女性痛经、产后虚寒腹痛。秋冬每周1次。体质燥热、上火、感冒烧时忌食。
3。黄芪当归乌鸡汤(气血双补):
配方:乌鸡半只或1只,黄芪2o-3og,当归1og,红枣6颗(去核),生姜几片,盐适量。
做法:乌鸡处理干净斩块焯水;所有材料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5-2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大补气血。适合气血两虚明显,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者。每1-2周1次。感冒、湿热体质慎用。
4。小米红枣山药粥(健脾养胃基础):
配方:小米5o-8og,红枣6-8颗(去核),新鲜山药1oog(去皮切小块),可加枸杞1og。
做法:小米淘洗;锅中水烧开,下小米、红枣;煮约2o分钟后,下山药块;继续煮15-2o分钟至所有材料软烂粘稠;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易消化。适合日常调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可作为早餐或晚餐主食常食。
四、食养智慧:细节决定成效
贵在坚持与规律:食养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气血的充盈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坚持、规律进食。切莫期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见奇效。将健康食材融入每日三餐,使之成为生活习惯。
脾胃是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再好的补品,若脾胃虚弱无法运化吸收,不仅无效,反成负担。养护脾胃是补气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