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如同墨鱼籽,年年繁衍不息。
所以,不要指望一次性就能解决掉的。
再说了,一次性解决了,那不得全员下岗么。
建立剿倭队伍,才是在正确道路上做的正确事情。
有队伍,声势起来了,领导才有政治资本。
有队伍,军费提高了,领导才有利润可图。
有队伍,制度健全了,领导才能青史留名。
总得说来,建立剿倭队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当然,除了队伍,还需要一个人给队伍祭旗。
胡宗宪的目标,是人称“五峰上人”的海盗头子汪直。
汪直曾是胡宗宪的部下,因为擅长做贸易辞职下海。
凭借一口流利的日语,成为走私贩卖的一把好手。
没几年,就买了个海岛,成为一方的霸主。
胡宗宪杀汪直,除了汪直是名走私犯。
更重要的是,汪直有钱,是一只养肥了的海猪。(完)
5。黄子澄:削藩自是长计,奈何时不我与
削藩,不是讲道理。
需要棍棒加金元,方能使之屈服。
黄子澄的削藩计策,确实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但关键的问题,没有任何的藩王想自己的权力被削减。
尤其是在皇帝势孤,外臣顾命的情况下。
朝廷的大权,很容易落到大臣和阉党的手中。
对于黄子澄,燕王朱棣深恶痛绝。
也正是因为黄子澄,朱棣才决定对朱允炆下手。
一个毫无武力值,就爱听信文人的懦夫。
是很难让一个国家,真正走向繁荣富强的。
看着昔日的兄弟,死的死,抓的抓,逃的逃。
朱棣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起事,早晚被人搞死。
拥兵自重,本身就是一个随时可以被砍头的理由。
更何况,还有黄子澄在那里整日里煽风点火。
所以,朱棣起兵的理由也很简单。
清君侧,就是要杀了黄子澄来祭旗。
于是,一场靖难之变,让黄子澄车裂而亡。
一同死去的,还有他的家人、族人。
昔日富贵的姻亲,纷纷被配边疆。
作为黄子澄,其实就不应有恨。
文人擅长的是治理社会问题,而不是参与政治斗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