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5章 王翦 大秦战神扫六合(第2页)

第15章 王翦 大秦战神扫六合(第2页)

等到了城父(今天的安徽亳州)一带,项燕突然率领楚军主力,从后面偷袭李信的军营。这一下可把李信打了个措手不及!楚军趁着夜色,偷偷摸进了秦军大营,放起火来,还大喊着“活捉李信”。秦军本来就长途奔袭,又没防备,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四处逃窜,死伤无数。

李信一看大势已去,只能带着残兵往回逃。这一战,秦军损失了七万多人,还丢了不少粮草和军械,是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大败仗!

消息传到咸阳,嬴政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他这才明白,王翦说的是对的,自己错怪了王翦。于是他赶紧亲自坐着马车,从咸阳出,直奔频阳,去请王翦出山。

到了王翦家,嬴政亲自下了车,走进院子里,对着正在种菜的王翦深施一礼:“王将军,寡人悔不听将军之言,让李信那小子坏了大事!如今楚军士气正盛,秦军损兵折将,还得劳烦将军出马,救救秦国啊!”

王翦赶紧放下锄头,扶起嬴政:“大王,臣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好,恐怕难当此任啊。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嬴政知道王翦是在赌气,于是就再三请求:“王将军,寡人知道错了。只要将军肯出山,不管您要多少兵力,多少粮草,寡人都答应!”

王翦看嬴政态度诚恳,也就不再推辞:“大王要是真信得过臣,那臣还是那句话——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而且臣还要请求大王,赐给臣一些良田、屋宅、园池,也好为臣的子孙后代留些产业。”

嬴政一听,哈哈大笑:“王将军放心,只要你能灭了楚国,别说良田屋宅,就是封你为王,寡人也愿意!”

王翦摇摇头:“大王,臣不要王位,只要些良田就够了。臣老了,没别的念想,就想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

表面上王翦讨要封赏,显得他十分贪财,其实这正是王翦的聪明之处,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尤其是在嬴政这样的君主身边做事,更要小心,他不要权力,只要金银财宝,田地宅院,恰恰是扫除了嬴政对他的戒心和疑虑。

王翦的条件嬴政当即就答应了。于是王翦就收拾了行李,回了咸阳,重新执掌兵权。

王翦回到咸阳后,第一件事就是从秦国各地调来了六十万大军,这可是秦国的全部兵力了——嬴政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王翦,可见对他的信任。

出兵那天,嬴政亲自送到灞上(今天的封赏陕西西安东)。临走前,王翦又跟嬴政提了一遍良田的事:“大王,您答应给臣的良田,可别忘了啊!”秦始皇笑着说:“将军放心,等你回来,寡人一定!”

王翦领着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进。这队伍有多壮观?且看:前面是先锋部队,都是精锐的骑兵,手持长枪,腰挎弯刀,战马嘶鸣,威风凛凛;中间是主力部队,有步兵、弩兵、车兵,步兵手持长戟和盾牌,弩兵背着强弩和箭囊,车兵驾着战车,车上插着秦军的大旗,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王”字;后面是粮草队伍,大车小辆连绵百里,牛马拉车,民夫押运,粮草如山,军械充足;还有负责侦查的斥候,骑着快马,在队伍周围来回穿梭,探查敌情。这六十万大军,走在路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那气势,真是无人能敌!

没过多久,王翦就率领大军到了楚国边境,在平与一带扎下了营寨。楚国的大将项燕得知王翦带了六十万大军来,也不敢怠慢,赶紧倾尽全国兵力,调集了四十万楚军,在平与以南设防,跟秦军对峙。

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楚军摸不着头脑——秦军天天在营里加固壁垒,挖深壕沟,就是不出战。楚军多次派人来挑战,在秦军大营外骂阵,说秦军不敢打仗,是缩头乌龟。可秦军就是不应战,不管楚军怎么骂,怎么挑衅,秦军都坚守不出。

项燕心里犯了嘀咕:“这王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带了这么多兵来,却不打仗,难道是想跟咱们耗下去?”于是他就派人去侦查秦军的大营,看看秦军到底在干什么。

侦查的人回来报告说:“将军,秦军在营里天天就是休息、洗澡、吃饭,还有的士兵在玩扔石头、跳远的游戏,一点打仗的意思都没有。”

项燕一听,更纳闷了——他本来以为王翦会像李信那样,急于求成,没想到王翦这么沉得住气。可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只能下令楚军继续坚守,等着秦军进攻。

其实王翦心里早就有谱了——他知道楚军虽然兵力不如秦军,但士气正盛,而且项燕是个有经验的将领,要是贸然进攻,肯定会损失很大。所以他就想了个“以逸待劳”的计策:先坚守不出,让士兵们养精蓄锐,同时也消磨楚军的锐气。等楚军不耐烦了,放松警惕了,再突然起进攻,一举击败楚军。

就这样,秦军在营里坚守了一年多。这一年多里,楚军多次挑战,秦军都没应战。楚军的士兵们一开始还挺有斗志,可时间一长,就觉得没意思了——天天在营里待着,也不打仗,浑身的力气都没地方使。有的士兵开始偷懒,有的士兵开始想家,士气慢慢降了下来。

项燕一看,觉得再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楚国的粮草不如秦国充足,再耗下去,粮草就该不够了。于是他就下令:“全军往东调动,去攻打秦军的侧翼,寻找战机!”

可他没想到,这一调动,正好中了王翦的计!

项燕率领楚军往东调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王翦的耳朵里。王翦一听,当即站了起来,一拍桌子:“时机到了!传令下去,全军出击,进攻楚军!”

命令一下,秦军大营顿时沸腾了!士兵们早就憋坏了,一听要打仗,个个都摩拳擦掌,士气高涨。王翦亲自率领大军,分成几路,朝着楚军的方向追去。

您再瞧这秦军,那真是如猛虎下山,如潮水般涌了出去!骑兵们率先冲锋,战马奔腾,长枪直刺,一下子就冲进了楚军的队伍里;步兵们紧随其后,手持长戟,往前一冲,就把楚军的阵型冲乱了;弩兵在后面掩护,箭如雨下,把逃跑的楚军射倒在地;车兵驾着战车,在楚军队伍里横冲直撞,把楚军的士兵撞得人仰马翻。

楚军本来正在调动,没防备秦军会突然进攻,顿时慌了神。项燕赶紧下令抵抗,可楚军已经乱了,根本指挥不动。秦军一阵猛攻,就把楚军的队伍冲得七零八落。

项燕一看不行了,赶紧组织残余的楚军,想往东南方向撤退,去保卫楚国的都城寿春。可王翦早就料到了他的想法,派了一支精锐的骑兵,提前绕到了楚军撤退的路上,设下了埋伏。

等项燕率领残兵走到靳县以南(今天的安徽宿州南)的时候,埋伏的秦军突然冲了出来。楚军本来就已经溃不成军了,再遇到埋伏,更是吓得魂飞魄散。项燕虽然想组织反击,但秦军太多了,他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最后,项燕在乱军中被秦军的一名士兵斩杀,临死前,他还大喊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一死,楚军就彻底没了抵抗之力。王翦率领秦军乘胜追击,一路南下,平定了楚国境内的一座座城邑。有一些城池的楚军还想抵抗,王翦就采取了“围而不攻”的计策,切断粮草,劝降守军。大多数守军一看大势已去,都开城投降了。

一年多以后,王翦率领秦军打到了楚国的都城寿春。寿春的楚军本来就不多,看到秦军大军压境,吓得赶紧开城投降。王翦率军进入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就这样,楚国,这个曾经的南方霸主,也被王翦给灭了。消息传到咸阳,嬴政高兴得睡不着觉,当即下旨,封王翦为“彻侯”,赏给他良田千亩,屋宅百间,还把楚国的一部分土地赐给了他。

灭了楚国之后,秦国就剩下最后一个对手——齐国了。这齐国本来是个大国,可齐王田建是个昏庸无能的主儿,这些年一直跟秦国交好,看着韩、赵、魏、燕、楚一个个被秦国灭亡,也不派兵救援。等到秦国灭了楚国,齐王才慌了神,赶紧派兵在西部边境设防,可已经晚了。

嬴政派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一起,率领大军去讨伐齐国。这王贲也是个名将,跟他爹一样,擅长打仗。父子俩率领秦军,从楚国北上,直扑齐国的西部边境。

齐国的士兵本来就没怎么打过仗,一看秦军来了,吓得魂都没了。秦军一阵猛攻,就突破了齐国的边境防线。然后王翦和王贲兵分两路,一路攻打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天的山东淄博),一路平定齐国的其他城邑。

齐王田建一看秦军快到临淄了,吓得不知所措。这时候,秦国的使者来了,劝齐王投降,说只要他投降,就封他为“万户侯”,让他安度晚年。齐王本来就没胆子打仗,一听这话,就答应了。他下令打开临淄城门,向秦军投降。

就这样,齐国也灭亡了。至此,秦国终于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战乱。而这六国当中,除了韩国是被内史腾所灭,其余五国(赵、燕、楚、魏、齐)都是被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所灭。可以说,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王翦父子功不可没!

灭了齐国之后,王翦就向嬴政请求辞官。嬴政不解地问:“王将军,你现在正是继续建功立业的时候,为什么要辞官呢?”

王翦叹了口气:“大王,臣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而且臣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良田和财富,子孙后代也能过上好日子了。臣不想再领兵打仗,只想回老家颐养天年。”

其实王翦心里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自己功劳太大了,手里又曾经掌握着秦国的全部兵力,要是再留在朝廷,难免会引起嬴政的猜忌。不如趁早辞官,回老家过日子,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嬴政也明白王翦的心思,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赐给王翦很多金银财宝,让他回频阳老家养老。

王翦回到频阳后,就再也不过问朝堂上的事了。他每天种种田,读读书,偶尔跟村里的老人下下棋,日子过得很清闲。他还经常教育儿子王贲:“做人要懂得进退,不能太贪心。你现在虽然立了功,但也要小心谨慎,别惹大王不高兴。”

王贲听了父亲的话,也很低调,后来虽然还领兵打了一些仗,但也没有居功自傲。

就这样,王翦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他去世后,秦始皇还亲自派人去吊唁,追封他为“武成公”。

论军事能力,王翦这个人善打大规模持久战,注重兵力集结和后勤保障,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一生经历了无数战役,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论智谋,他能用反间计除掉李牧,能用“以逸待劳”的计策打败项燕,还能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灾祸,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论功绩,他和儿子王贲一起,灭了赵、燕、楚、魏、齐五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史记》称为“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始皇师之”,还跟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