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怎会如此?”朱高煦与朱高燧闻言,面色瞬间黯淡。
他们亦渴望就藩,为何大哥能直接前往,而他们却要先入皇卫学院?
“此乃皇爷爷之意!”
“年后,你俩需前往应天府的皇卫学院报到。”
“我警告你俩,到了务必好好学习,若不能让皇爷爷满意,这王位虽给你们,但皇爷爷亦能收回!”朱棣头疼地对两个儿子警告。
一听此言,朱高煦与朱高燧不敢再有异议。
……
汉中府。
北征封赏之事已毕。
朱元璋接下来忙于将朝廷中枢迁至西安府。
朱标数月前已接旨,且在朝堂提出暂迁西安府之事。
待朱元璋归来前,朝廷已准备就绪。
中枢搬迁耗时一月有余,终于在年前将六部全部迁至西安府。
应天府自此为南京,大明实行两京制,应天府保留部分中枢职能,但主要权力在朱元璋与朱标所在的西安府。
时光荏苒,转瞬半年已过,随着朝廷中枢迁往西安府,汉中至西安府的铁路亦宣告竣工。
自此,搭乘蒸汽火车,自汉中至西安的行程,大幅缩减至一个时辰之内。
若朱元璋与朱标乐意,大可白日于西安府处理政务,早晚借由火车穿梭汉中与西安之间,耗时甚微。
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徐妙锦诞下麟儿,正如朱元璋所言,取名为朱匣焌。
又,提及奇事,185之时,朱元璋携朱松、朱标穿越至现代。
正当汉王府因朱匣焌诞生而欢庆之时,朝廷内部却喜忧参半。
迁都之事,早在意料之中。
朱元璋昔日派朱标西巡,意在考察西安,为迁都做准备。
对此决策,朝臣并未反对。
西安府之繁荣,远非应天府可比,虽后者位列大明第三大城市,但与第二的西安府仍有不小差距,且西安府紧邻汉中府。
朝中官员闻讯,汉中与西安间铁路已通,未来两府火车往来,不足一个时辰。
这些朝廷重臣,自带优越感,期望大明都城位于繁华之地,以享更佳生活。
然而,迁都之际,趣事横生。
部分官员被留应天府,无缘西安府。
耐人寻味的是,这批官员皆为儒家中坚。
众人皆悟,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有意削弱儒家在朝影响力,而此次迁都,恰逢其时。
迁都之际,朝廷各部人事经历大变动。
凡晋升者,皆成改革派,力挺汉王朱松之变革,方能稳居朝廷核心,否则便退居应天府养老。
一时间,对朱松心怀不满的官员惊愕不已。
往昔,他们尚可向朱元璋或朱标倾诉求情,而今,两人对他们置之不理,甚至踪迹难觅,已赴西北。
朱标临行前仅留下一言:能者留应天府效力,无能者则归乡养老。
他们自不敢再去西安府生事,留在应天府养老,总比回原籍强。
此番迁都,朱元璋与朱标借机将朝中反朱松者清除大半。
六部中余下中立者或原本对朱松无感者,亦已明了,汉王之势已不可挡。
即便朱元璋即刻下旨立朱松为太子,满朝亦不会讶异,尽管此可能性甚微。
毕竟,太子朱标命不久矣,朱松只需静待数年。
且说朱标能活至今日,亦多亏了朱松。
对此,无人能指责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