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顺路,至太原府即止!
朱棣与朱权方向不同,出漠南后,大军分三路,各奔前程!
在启程离开漠南前夕,朱棣迎来了争取迁封的最后契机。
一旦重返北平府,他便无法再直面朱元璋商讨此事。
书面陈情变数难测,怎及当面言说的把握?
旅途中,朱棣倍感煎熬。
直至大军驻扎呼和浩特城休整之时,朱棣终是按捺不住,径直奔向朱元璋。
“你打算将封地移至漠北?”朱元璋面露惊讶。
“孩儿虑及高炽他们尚且年幼,漠北尚需孩儿镇守,恳请父皇恩准!”朱棣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朱元璋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一旁的朱松。
朱棣主动提出迁出北平府,这出乎朱元璋意料,直觉告诉他,这背后定有朱松的推波助澜。
毕竟,朱松一直觊觎北平府,视其为未来大明京师之地。
朱松则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回应朱元璋,笑而不答。
其实,那晚对话后,朱松便已料到,朱棣会选择驻守漠北,借此重掌兵权。
毕竟,兵权乃其野心之基。
“你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朱元璋故作沉思,“少年藩王镇守漠北,或有不足。
你若能放下北平,迁封漠北,倒是解了我的心头大患。”
朱元璋心中暗喜,朱棣迁封漠北正中他下怀。
如此,北平府收回后,便可着手建设,待时机成熟,皇宫等建筑落成,迁都北平府便指日可待。
或许,他还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大明迁都顺天府的盛况。
“孩儿谢父皇成全!”朱棣连忙叩谢。
他未曾料到,迁封之事竟如此顺利。
“你也不必谢我,机会已给你。
你儿子们日后的成就,还需看他们自身是否争气。”朱元璋说道,“日后若要封王,唯有两路可选!”
“一是战场建功立业,二是自皇卫军校获取高等!”
“你三个儿子,即便借此次战功获封王爵,也需先入皇卫学院深造!”
朱元璋对朱棣正言道。
“儿遵父皇之命!”
朱棣连忙回应。
“不过,你长子便罢了,年岁已高,体魄亦非学院之选,勉强只会受苦。”
“朕会让他早日就藩。”
“你亦将迁往漠北,父子间也好有个照应。”
朱元璋话锋突转。
朱高煦与朱高燧入皇卫学院再学确有必要,他们具备此潜力。
至于朱胖胖,朱元璋略显无奈。
此子唯宜文治,武艺,唯赖才智弥补。
所幸他颇为聪慧,镇守一方应无大碍。
“儿臣明白。”
“儿臣回北平后,即筹备迁封,静待父皇旨意。”
朱棣满口答应。
朱元璋让朱高炽早日就藩,正中朱棣下怀。
且听老爷子之意,不仅长子封王,次子、三子亦恐难免。
此番漠北生擒浩海达裕、马哈木父子,多换两爵亦属应当。
毕竟朱棡、朱权仅斩敌若干,亦得封赏。
如此,朱棣心病得解,心满意足地在呼和浩特与朱元璋大军分别。
朱权亦需直返大宁府,自呼和浩特启程,仅余朱元璋、朱松及晋王朱棡。
“老九,老四主动请迁,可是你小子又说了什么激将他了?”
朱元璋于豪华马车中,笑对朱松道。
朱棡在侧,但朱元璋显然无意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