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就藩至今,已九年矣。
“如此甚好,吾等无忧矣。”
朱元璋闻言,亦松了口气。
他曾担忧姚广孝能力群,若仿制出老九之火器,后果不堪设想。
幸而老九所产火器技术门槛高,非老四与姚广孝所能轻易模仿。
父子二人议定战事部署后,各自歇息。
次日清晨,朱元璋召集了朱松等兄弟,详细阐述了即将实施的进攻策略。
此次行动,将集合汉中军三万、太原军八千、北平军两万,以及朵颜三卫六万,总计兵力约十二万。
朱棣率三万兵马,内含汉中军五千、朵颜三卫五千,自大同府出长城,沿鞑靼与瓦剌交界地带北上,旨在阻止鞑靼逃入瓦剌领域。
朱棡与朱权则统率太原军八千、朵颜三卫三万,自大宁府深入辽东,直指捕鱼儿海。
朱元璋与朱松则带领汉中军两万、朵颜三卫两万五,合计四万五千人,自张家口直捣狼居胥山。
三路并进,犹如犁庭扫穴,几乎覆盖了鞑靼所有活动区域,唯一留给鞑靼的退路便是北方冻土之地。
命令宣布后,朱棡与朱权反应平淡,而朱棣则面露不悦。
他视此为证明自己能力的关键之战,却未能如愿随朱元璋同行,反而被分配了配合任务,仅负责防止鞑靼北逃。
正面战场的主导权则落入了朱松的汉中军手中。
朱棣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北平军的实力与汉中军相去甚远,光是对方的全副武装便足以形成碾压之势。
他即便有意争取更多机会,也苦于无从开口。
更何况,朱元璋显然无意给他争辩的机会,即便开口,只怕也是自讨没趣。
部署完毕后,大军自北平府浩浩荡荡地出了。
十二万明军骑兵仅是前锋部队!
太原军、北平军与大宁军三藩的步兵,共十五万众,负责押运粮草,紧随其后深入漠北。
这些步兵的任务是在骑兵击败或驱逐后,接管其领地,并在朱元璋与朱松原计划的筑城地点构建防御,确保无法东山再起。
简而言之,步兵深入漠北意在建设,而非战斗,旨在稳固新得之地。
真正冲在最前线的,唯有朱元璋与朱松麾下的四万五千人。
其中五千专司守护大营,即保障朱元璋的安全,余下四万全由朱松指挥调度。
三日之内,左、中、右三路大军已突破长城,分三路挺进漠北,当其冲的是漠南地带,涵盖大同府、张家口及大兴安岭以北区域。
数日后,阿苏特部,阿鲁台于营帐中品尝马奶酒,享用烤羊肉。
突有骑兵奔至帐外,急报:“领,大事不妙!南边两百里外现大批明军骑兵,正向此地逼近!”
“可辨明是大明哪支部队?”阿鲁台放下酒碗,紧锁眉头问道。
“观其旗帜,有汉字旗与大明日月龙旗,应是汉中军与大明皇帝朱元璋所率之队!”回报者连忙答道。
“燕王朱棣竟敢欺瞒于我!”阿鲁台闻言又惊又怒,“不是说好只是做做样子吗?怎料大明皇帝竟亲自出征,连汉中军都卷了进来!”
大明皇帝御驾亲征,这戏码全然变了味,其来势之猛,似欲一举荡平漠北草原!阿鲁台心中忧虑难掩。
尽管他麾下亦有五万骑兵,但与全员披甲的汉中军相较,战斗力相差甚远!
他们唯一的长处或许在于度,撤退无忧。
若正面交锋,恐怕连如何败亡都不得而知!
加之朵颜三卫的实力亦不遑多让!
“禀报领,明军一路高呼誓灭我阿苏特部,其余部落闻讯皆逃,无一来援!”
此时,又一名骑兵急驰而来,向阿鲁台报告。
阿鲁台闻言,怒不可遏!
“这帮笨蛋!阿苏特部若亡,他们真以为大明会手下留情?”
“漠南已无法立足,不能与明军正面冲突,传令,即刻北撤,暂避科尔沁腹地!”
阿鲁台怒斥之后,立即下令撤退!
科尔沁腹地,即捕鱼儿海区域,西行可达狼居胥山。
昔日蓝玉北征,曾追击北元残部至此,如今此地已被阿苏特部掌控。
只是那边水草不及漠南丰美,故阿苏特部每年多留于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