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颔,随即与朱松一同离开汉王府。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过去。
王卫学院步入第二年,批三百名新生已晋升为二年级学生。
春日来临,迎来王卫学院第二次春季考核,此次依旧计划招收三百名学员,录取名额固定,无论报考人数多少。
随着王卫学院声名鹊起,报考者日益增多,入学考核的难度亦随之提升。
这正是朱松所期望的,他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毕竟,顶尖人才贵在精而非多。
看过王卫学院的考核后,朱元璋心中有了数,只要蓝玉等人遵循此标准,应无大碍。
他并不担心蓝玉等人阳奉阴违,因为有朱标在应天府监督。
蓝玉等人虽跋扈,但对朱松颇为敬畏,老九足以镇住他们。
因此,老九之言,蓝玉等人必信,应不会在考核上耍手段。
视察完王卫学院,朱松又领朱元璋考察了汉中府第二座火力电站的建设。
如今研究院已能自制电机组,毕竟朱松前期投入巨大,既传授技术,又赠电机组供其研究仿制,若仍无所成,便太过辜负朱松。
此电站主要为百姓服务,规模远座,电力生产和输送能力亦数倍于前。
两座电站一旦联网,汉中城供电便无忧。
汉中城内用电问题解决后,再延伸线路至周边城镇村落,即可实现地区电网覆盖。
汉中府周边县城亦开始建小型电厂。
照此展,朱松相信,不需数年,大明电网覆盖率至少可达六七成。
此乃巨大进步。
“汉中府的展,真令人惊讶!”朱元璋感慨道。
“若无人阻挠,汉中展至数百年后现代社会之貌,恐指日可待!”
朱松听后,未置可否。
他现有技术,大抵相当于后世一战至二战时期水平。
要达到千禧年后的水平,朱松从未深思,亦不知此生能否如愿。
所幸,他掌握着技术与“样品”,或许能在时间上实现越。
“父皇,您可还记得儿臣提及的电话?”朱松突然向朱元璋问道。
“电话?”
“正是那远隔千山万水,仅凭电话便能通话之物?”朱元璋心中一动。
“正是。
研究院已制成样品,父皇可愿随儿臣一观?”朱松笑道。
“真的?那还迟疑什么,带朕前去!”朱元璋大喜。
不仅如此,研究院正着手无线电研究。
有线电话多用于民用,若用于军事,无线电才是关键。
境外作战,电话不便,需铺设线路;而无线电,仅需携带电台即可。
朱松推测,以研究院的度,无线电不久便能问世。
父子二人径直奔向研究院,此乃朱元璋次踏足此地。
研究院一直是朱松严格保密之地,就连朱元璋亦未曾知晓。
但如今局势已变,他无需再对朱元璋隐瞒。
“父皇,这便是儿臣所言的电话。”朱松指着有线电话向朱元璋介绍。
“仅凭这小盒,便能通话千里?”朱元璋望着电话机,颇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