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此等训练,可令服从命令成为军人本能,令其习惯、接受,直至根深蒂固!”
“身为军人,若连这点基础都无法胜任,何谈军旅生涯!”
“或许有人轻视此类训练,视其为华而不实。
但在战场上,我敢断言,汉中军之凝聚力与执行力,将越任何军队!”朱松自信满满地阐述。
“这倒是新奇!”
“这便是汉中军所向披靡之秘诀?”朱元璋似乎领悟了朱松的言下之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服从命令,需刻入骨髓,而非简单遵从。
“此言不差!”
“军人之天职,即为服从命令!”
“唯有将此做到极致,方有资格谈及保卫家国,上阵杀敌!”
“若此点做不到,即便整体实力再强,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战争,往往依赖装备与人数优势。”
“但做到这点,即便以少敌多,装备落后,亦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这也是儿臣认为,征伐西域,汉中军三万兵马足矣的原因。”朱松理所当然地说。
朱元璋听后,内心深受触动,觉得朱松言之有理。
他满脑子回荡着朱松的论点,越琢磨越觉深刻。
尤其是那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此理人人皆知,但能践行者又有几何?
以朝廷军为例,虽军令严明,但每次征战,逃兵依旧屡见不鲜。
尽管与数十万大军相比,这数百上千的逃兵微不足道,但他们却揭示了一个事实:军中多数人的服从,更多源于对规矩的恐惧,害怕受罚,害怕丧命,而非真心诚意。
战场上,这种弊端尤为明显。
逃兵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混日子的平庸士兵,他们虽不至逃跑,却也不过是滥竽充数。
正因如此,战局一旦不利,己方稍受重创或阵型被冲散,便会出现溃逃之状。
这样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逆风时则不堪一击。
正如朱松所言,能打逆风仗的士兵,必须将服从命令视为天职,深入骨髓。
这便是老九严格训练汉中军将士的原因吗?朱元璋在与朱松谈论此事后,对汉中军将士的看法大为改观。
他意识到,这是一支既能打顺风仗,也能应对逆风局的王者之师。
“父皇,已至中午,既来汉中军,不妨共进午餐?”朱松邀请道。
“好,既然来了,便尝尝你们汉中军的伙食。”朱元璋点头应允。
然而,当踏入汉中军大食堂时,朱元璋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食堂可容纳千人同时就餐,此刻几乎座无虚席,但现场异常安静,只有餐具碰撞声和咀嚼声。
如此大的食堂,几乎无人交谈,更无喧哗。
在朱松看来,这似乎理所当然。
“老九,你这军纪是否过于严苛?”朱元璋惊讶地问。
连用餐时都不许将士随意说话,这常人岂能忍受?
“父皇,严明的军纪实则为了他们的成长!”
“试想,若在战场上他们亦能如此,效率岂不倍增,且更难以被察觉?”朱松含笑反问。
朱元璋闻言,一时语塞。
“话虽如此,但长期如此,他们真能忍受吗?”朱元璋仍显忧虑。
“父皇宽心,军营中每六日亦有休憩之时,彼时他们自可放松。”朱松笑答。
听罢,朱元璋终于释然。
想那王卫学院的学子都能承受严苛训练,汉中军更当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