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先从西北开始,未来再考虑推广。”朱松回答。
“好!”朱元璋又点头。
朱松继续道:“我还打算给立下军功的家庭多分一亩地。”接着介绍了更多细则。
朱元璋听得频频点头,现西北一带的人们都以当兵为荣,认为朱松的奖励制度会让更多人眼红。
“现在也就你这么做。”朱元璋感慨,“若真如你所说裁军,废除卫所制,老百姓都会抢着当兵了。”
“大明的男儿就该这样,以当兵为荣,而非被迫从军。”
此时,朱元璋才意识到朱松的政策对大明大有裨益。
他想到卫所制强制军户当兵,可他们真的愿意吗?取消后还会有人愿意当兵吗?现在看来,这已无需担忧。
毕竟,对于读书不行、一无所长的人来说,当兵似乎成了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
其他行业或许能勉强糊口,赚取微薄之利,但若想光大门楣,远不及战场上杀敌建功来得迅。
再者,单是老九为军属家庭所定的福利与优待,就足以激励众多家庭愿意将子女送入军营。
届时,问题将不再是能否招到士兵,而是能否满足参军资格,实力不足者,军队亦未必接纳。
汉中军扩招之时,亦是经过严格考核,体能不佳者,自会被淘汰,绝不姑息滥竽充数之辈。
如此军队,怎能不日益强大?
“父皇所言极是,在义务兵与募兵制度下,推广‘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理念,其成效远卫所制。”
“参军本即为备战,无异于将生死置之度外,对军人多加福利,并无不妥。”
“加之这些福利与‘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理念,军队招募士兵自无忧。”
“制定高标准、严要求,亦是为了战场上减少伤亡。”
“毕竟,他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
“父皇当初推行卫所制,实乃时代所需,大明初建,诸多无奈。”
“而今父皇能洞察卫所制之弊,愿意改革,此乃大明之福,亦是百姓之福。”
朱松这番言论,引得朱元璋开怀大笑。
这小子,倒还懂得给自己留颜面。
明明卫所制弊端显而易见,到了他口中,反倒成了几分赞许。
于是,二人自土地分配谈及军队制度,土地资源之事,就此被父子二人敲定。
此番,仍由户部尚书张紞配合朱松行事。
朱松的一系列改革,目前尚需户部鼎力支持。
在西北这片土地上,目前与户部的纠葛最为深重。
朝廷其他部门,暂时尚未触及西北的事务。
因土地资源管理局的筹备,张紞不得不再次延缓返京计划。
他察觉到,老爷子对汉王朱松提出的所有构想,均持无条件支持的态度,这在往常是绝无仅有的。
即便是太子朱标监国时,也未享此待遇。
更令张紞惊叹的是朱松的能力。
他难以想象这些规则、制度及奇妙构想是如何诞生的。
张紞对朱松的钦佩之情日益增长。
在应天府时未曾接触,尚无深刻感受;而今在汉中府,虽时间不长,但他愈觉得朱松深不可测。
这或许也是老爷子看重汉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