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笑道:“儿臣见父皇未带那套瓷器,便命瓷器厂重做了一套。”
朱元璋闻言,心头甚悦,暗想朱松如此细心,显然对他这个父亲颇为上心。
“好!你有此心意便好!咱知你孝顺。”朱元璋笑着点头,心想以后再饮茶也不必觉得无趣了。
“若父皇与大哥无事,儿臣便先告退。”朱松欲走。
“且慢!”朱元璋唤住他。
“父皇还有何事?”朱松忙问。
朱元璋盯着朱松,期盼地问道:“你大哥的身体你知晓,咱此番来汉中府,便是想问问,是否还有其他法子能治好他?”
其实,初见朱松时,朱元璋便想问,只是一直犹豫至今。
此事实在矛盾,治好朱标,皇位便稳归太子,可朱元璋又不确定朱松是否乐意。
但总不能一直不说,于是他终是问了出来。
朱松苦笑摇头:“父皇,大哥的病情儿臣一直挂心,但目前尚无良策。
抱歉,大哥。”
望着朱标,朱松目光中带着无奈。
若有法可治,他怎会任由大哥离去?况且,即使有延寿丹,也只能延寿二十年,且所需药材稀缺,至今他仍缺几味主药。
当然,还有一法可救朱标,那便是他领悟双全手,但何时能成,连他自己也无法预料。
他此刻无法轻易许下承诺,因期望愈大,失落亦随之加深。
“没事,大哥已经释怀了。”
“能多活这两年,大哥已经很感激你了。”朱标豁达一笑。
“那父皇,儿臣先告退了。”朱松望向朱元璋那略显纠结的面容,最终还是退了出去。
“标儿,要不咱们先在汉中府住下吧?我相信老九,他定能想出法子延续你的性命。”朱元璋神情复杂地对朱标说。
“可朝廷那边……”朱标闻言,不禁犹豫。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虽暂时安稳,但皇帝与储君长久不在京师,定会生乱。
“无妨,我这把老骨头还经得起折腾,汉中到应天往返也无妨,如今有了水泥路,便捷多了。”
“主要是你,最好还是留在汉中,或许老九何时就能想出办法了。”朱元璋严肃地说。
朱标沉默地点点头,没有再多言。
他明白,老爷子决定的事,他反对也无济于事。
心情沉重,朱元璋今日无意外出。
他想到朱松书房找些平日阅读的书看看,便带着朱标直奔书房。
这书房他来过数次,书籍众多,不知老九平日都读些什么,是否有修道之书?
“咦?”
“父皇,这里竟有本《明史》!”朱标在书架上现一本书,封面二字令他面露惊讶。
明史,即大明历史。
大明建国不过数年,怎会有明史?
“难道是老九所着?”朱元璋同样惊讶,拿起明史翻阅起来。
很快,朱元璋确认这明史为老九朱松亲笔所写,字迹清晰可辨,正是朱松的风格。
此书乃朱松闲暇之余手抄,共计两万八千八百六十八字,详尽记录了后世诸事。
朱元璋现,记录起始于老九就藩汉中府之年。
诸如洪武二十年,冯胜、傅有德、蓝玉三位将领北伐;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胜;洪武二十四年燕王扫北,生擒乃儿不花等事迹,一一在列。
紧接着,一行触目惊心的文字跃入眼帘: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薨逝。
朱元璋见状,惊愕不已,继续阅读。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薨;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薨;建文帝登基,随即削藩,靖难之役爆……
此刻,朱元璋双眼圆睁,心中震惊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