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道之上,车马络绎不绝,商队穿梭,黄包车往来其间,令人眼花缭乱。
城门处,黄包车夫候客,亦是朱元璋未曾预想之景。
昔日应天府中,他常乘黄包车游历,今方知此物在汉中府竟如此普及,无论车夫乘客,皆人数众多。
皇帝驾临,人行道几近饱和,然无人敢越隔离而入车道。
行人若不走天桥或斑马线,必遭卫巡署惩戒。
为免惊扰民众,朱元璋终择马车而行,隐于车窗之后,观汉中府街景。
汉中亲卫铁骑护驾,无人得近其辇。
“此大道,望之心旷神怡,较应天府宽敞许多!”朱元璋感叹。
“汉中府地狭人稠,若非儿臣建此众多高楼,何以容此众多人口?”朱松笑答。
“原来如此,汉中府高楼林立之因也!”
“户部奏报,汉中府人口已近七百零七万?”朱元璋问。
“确实,我打算先将人口稳定在两百万。
若有出,便尽量引导他们迁往西安府。”朱松缓缓颔说明。
“你如何确保百姓愿意迁徙?”朱元璋好奇地问。
“简单,制定相关政策即可。
例如,西安府推出低价楼房出售,价格远低于汉中府,自然有人愿意前往安家。”朱松笑道,“控制人口迁徙,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吸引人。”
“只要政策合理,便能吸引人流。”他继续解释。
朱元璋听后,心生感慨。
他的黄册制度依靠强硬手段限制百姓流动,从未想过用其他方式吸引百姓定居。
相比之下,朱松的做法显然更为有效。
一行人穿过汉中府繁华的街道,抵达汉王府。
汉王府位于汉中城中心,是闹市中难得的宁静之地。
四周建有公园设施,亭台楼阁,不仅对汉王府开放,百姓亦可游玩。
朱元璋与朱标对此大为赞赏。
与秦王府只为秦王享乐而建不同,朱松的举措旨在改善百姓环境,让所有人都能享受。
这便是格局之差。
与朱松相比,二哥秦王朱樉真是相形见绌。
难怪朱松能将西北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一点,秦王朱樉乃至其他藩王皆难以企及。
汉王府内,专为朱元璋与朱标到来,已备下昔日周贵妃居所作为临时居所,一切按礼制备妥。
周贵妃伴于朱元璋身侧,朱匣秋拉着朱元璋的手,满脸喜悦地引领他们参观王府。
朱匣秋虽小,却对王府内设施了如指掌,电灯、电冰箱、空调、家庭影院等,一一向朱元璋与朱标介绍,令二人大开眼界。
朱标上次到访时,朱松尚在闭关,根本未曾踏入汉王府。
此刻,一个念头浮现:汉王朱松定有系统相助,方能拥有这些后世科技。
国运系统的声音在朱元璋心中响起,证实了他的猜想。
“你是说,这些奇物皆源自后世?”朱元璋震惊问道。
“正是,且为后世四五百年之物。
若非系统,实在难以解释其缘何出现于大明。”系统解答。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老九的想法与技术皆源自后世!难怪他能令大明称霸世界,领先数百年的技术,何人能敌?”
至此,朱元璋终于明白,老九之所以迅崛起,皆因他亦拥有系统,且能提供后世之技术与物品。
汉王系统或有局限,若无后世资源与技术之限,汉中府展将更加惊人,或许连那犀利火器“蘑菇”都已诞生!
系统随即补充:“蘑菇?何种蘑菇?”
朱元璋惊愕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