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说便罢了!待你与汉王完婚,成为汉王妃之时,自有分晓!”
“到那时,为兄打算组织商队前往汉中府经商,小妹定会相助吧?”
徐增寿见徐妙锦态度敷衍,也不恼,直言心中盘算。
汉中府商机无限,众人皆知此地利润丰厚。
徐增寿亦是心动不已,但兄长徐辉祖多次告诫,不可步蓝玉等人后尘,涉足汉中。
“此事大哥可知?”
徐妙锦望向徐增寿,心中已明其三哥所想。
自大姐徐妙云成为燕王妃后,三哥便与北平多有往来,如今又打起她的主意。
“咱兄妹之事,何必提及大哥?”
“小妹,你就帮三哥一把,向汉王美言几句,为兄寻条生财之道!”
“汉中府遍地机遇,他吃肉,总能让咱们喝口汤吧?”
提及大哥,徐增寿面露尴尬,连忙哀求。
“言之过早!”
“我刚入汉中为妃,能帮得上什么忙?”
“况且汉王是否会听我的,尚无定论。”
“我实在无能为力!”
徐妙锦无奈摇头。
她虽不反感汉王,却未知其对自身心意如何。
毕竟,徐妙锦仅十四岁,再亦难免心生忐忑。
然而,事已至此,多想无益,唯有随机应变。
“怎会如此?”
“难道咱高兴得太早了?”
徐增寿听后,一脸愕然。
他忆起大姐徐妙云嫁予燕王后,燕王颇为重视她的意见,虽不至全然遵从,却也十分在意她的看法。
往昔的徐妙锦或许与徐增寿想法相近,而今的徐妙锦却有了更多深思。
有时,那些擅长讨女子欢心的男子,反而难以依靠。
真正痴情于一人,又对其百依百顺的男子,又能有几人?
至少朱棣未曾做到。
但相较于其他藩王常以延续血脉为由纳妾娶妃,朱棣已算不俗。
当然,即将成为她夫君的那位更是出色。
……
汉中府,时至九月底,秋收已近尾声。
汉中境内粮仓再次充盈至极,百姓的喜悦溢于言表,对汉王朱松满怀感激。
他们深知,是朱松造就了今日的汉中府,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
不仅粮食丰收,汉中百姓的衣食住行皆无忧,不仅因收入高于他乡,更因生活开销远低于其他地方。
米价、盐价乃至其他生活必需品,皆为大明最低。
若以后世标准衡量,汉中府无疑是大明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城池。
然而,与百姓的喜悦不同,朱松在喜悦之余,未有丝毫懈怠,反觉肩上责任更重,前路漫长。
当百姓欢庆丰收时,朱松已将目光投向天水关外。
每年丰收之际,常有北方势力南下侵扰。
近期关外活动愈频繁,朱松遂令汉中军全面戒备,加强边疆巡逻。
这几乎已成惯例,每年秋收后,朱松皆如此行事。
他不能因为瓦剌与汉中府有商贸往来,便放松警惕。
这帮人为了利益,背信弃义、暗箭伤人之事,绝非做不出来,只看利益是否足够诱人!
“日日防贼终非长久之计,若能收复河西走廊,西北之地方能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