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突奇想,决定组建一支由道士构成的赶尸队伍,并亲自传授赶尸术法给他们,以期为道观增加香火收入。
他还计划在各地建立赶尸客栈,为赶尸队伍提供中途休息之所。
不久,朱松会见了青阳观的长老。
长老听完朱松的计划后,眼中闪过心动之色。
道观的香火钱微薄,生活拮据,赶尸虽听起来不祥,但对道门而言是积阴德之举,且能赚取额外香火钱,何乐而不为?
长老略作思考,便点头答应。
这已是朱松接触的第二家愿意接此任务的道观。
道士们平时也常为村民操办白事,赶尸术将提升他们的专业性和收入。
然而,青阳观人手有限,除留守人员外,最多只能分出三组赶尸。
赶尸需两人配合,朱松对此表示理解。
“那就这么定了!”朱松站起,望着略显破败的道观,慷慨表示将拨款修缮,“本王会让王府支持你们。”
老道士闻言,感激不尽。
离开青阳观后,朱松又命耿青前往下一道观。
耿青忍不住提议:“殿下,此事何不交由他人办理,何必亲自奔波?”
“那绝对不行,此事唯有本王亲自出面方能谈妥!”
朱松摇头,断然拒绝。
众多道观中的道士,修为多浅薄,稍有能耐者也不过做做道场、看看风水罢了。
若让他们执行赶尸任务,只要掌握赶尸之法,操作并无大碍。
但关键在于,耿青并不会这赶尸术,派他与道士们谈判,无异于徒劳。
“日后这些道士定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战事一起,阵亡将士需他们远途运送归来。”
“再说,让你传授他们赶尸法术,你可懂得?”
朱松缓缓言道。
这番话若被朱元璋听见,定会称赞内行。
因国运系统推演中,朱元璋亲眼目睹濮阳之战时,朱松正是让道士们用赶尸之法将阵亡将士送回汉中府的。
“这个……在下确实不会。”
耿青闻言,苦笑摇头。
虽随朱松多年,对道法略有涉猎,但术业有专攻,赶尸术对他来说确实勉为其难。
“那便罢了,别浪费时间,继续前往下一家,云顺观!”
朱松一笑,随即吩咐。
主仆二人继续向云顺观进。
---分割线---
有道是,宁惹乡霸,不惹道士。
接连数日,朱松奔波于各道观间,至第五日方返汉中府。
幸得奔波十数家小道观,终组起一支两百余人的赶尸队伍。
若两人一组,意味着各地可同时行动百组赶尸队。
“松儿,此后不可再随意出行。”
见朱松归来,周贵妃神色凝重地叮嘱。
“何事,母妃?”
朱松闻言一愣。
“你是否忘了时辰?徐家迎亲队伍即将自应天府启程?”
“闻其将循水路,经长江至开县,再赴汉中府。”
“你需时刻留意汉王妃的消息,以便安排迎亲之人。
况且你大婚在即,总得有所筹备吧?婚服可曾试穿?”
周贵妃疲惫地对朱松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