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官员的声音透过府门,清清楚楚的传到外面围观的众人耳中。
随着宣旨结束,不少人悄悄的退走,他们都是各府的眼线,这会儿还得回去把听到的内容禀报主子。
“公子。”顾家小厮踮起脚往府内观看,“县君年龄虽小,却屡建奇功,还真是厉害呢。”
顾云舟扬了扬眉,行吧,如果是这样,就原谅她不去顾府赴宴一次。
县君府的下人带着一些铜钱与红绳出来分,寓意与众人分享喜庆。
轮到顾云舟时,那位家丁递出一条红绳,小厮看到抬手就想替主子接过,嘴里说着吉祥话:“恭喜恭喜,抢个铜钱富贵连连,红线牵缘福泽绵绵。”
顾云舟心中一动,快把红绳抢了过去:“谢了。”
小厮捏着铜钱满脸惊奇,主子什么时候喜欢这些东西了?但是不重要——“公子,领完东西咱该走了。”
顾云舟不满,扬着下巴点过周围的人:“他们不是还在?”
“您不一样。”小厮扯着他袖子道,“他们都是路人,您,前段时间夫人还想给您说亲呢,您在这站的太久,被人看到了容易传您与县君的闲话。”
顾云舟抬起的脚又放了回去,稳稳的站定:“胡说!我堂堂顾家二公子,还怕被人说闲话?”
小厮忙示意他小点声:“公子是男子自然不怕,但是县君是女子,应该要顾及这些。”
顾云舟迟疑的目光停留在县君府的大门,有影壁挡着,里面的情形一概瞧不到,也不知那丫头现在是不是非常开心。
母亲每每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总会掉几滴眼泪,还说是喜极而泣。那时父亲、大哥与大姐总会围在母亲身边轻声安慰着。然而她呢,万一掉了眼泪,身边又有谁在?徐府肯定指望不上了,除了徐府,好似没人……
“公子?”小厮小心翼翼的唤了声。
“走吧。”顾云舟闷闷不乐的转身离开。
……?小厮摸不着头脑,主子这是——不高兴了?为什么啊?
徐止下职后匆匆回府,径直去了常宁院。老夫人坐在上座茶不思饭不想,下午不只是县君府,还有邱家,同样都受到了圣上的封赏。
想邱家不过一介布衣,硬是仗着养女接连两次受封。
“母亲。”徐止进门。
“坐吧。”老夫人有气无力的摆摆手。
徐止扫过桌案之上摆着的晚膳:“母亲还未用膳?”
老夫人心事重重的长叹一声,不愿开口。
冯嬷嬷过来斟茶,低声道:“老夫人听说邱家也接了圣旨,感慨颇多。”
徐止明白哪里是感慨,明明是心里不平衡了:“圣上责令邱大人将其所作农具绘图造册,刊印分各州县,趁着冬季着地方官员督造推广,此乃大功,当然要封赏。”
老夫人听闻心口又是一阵的抽痛,督造推广,当然是大功。但是这明明该是徐家的,就算邱家有功,不该在将功劳推让出去的徐府之后吗?
然而圣上不管,谁做出来的就给谁,况且——徐家确实并没有从中参与,早知如此,当初说什么都要在接回婉婉时,把银钱留到邱家。这样起码能说没有徐家,邱家就不可能有余力去做劳什子农具。
可现在呢?除了干瞪眼,还是干瞪眼。就算把眼睛羡慕的红绿,仍束手无策。
“运至蝼蚁化龙,时去英雄成尘,邱家,不过是借了婉婉的运。”良久,老夫人才酸溜溜的说了一句。
徐止默然,人家养了的女儿是他徐家亲生的,做的活也是徐家亲手推过去的,可他就是挑不出不是。
“既然邱家与婉婉同日得了封赏,不如明日把人都请进府中热闹热闹,就算为他们庆祝了。”老夫人呼出一口气提议。
徐止踌躇,之前不是没请,奈何邱家不来,言语间姿态放的足够低,就是不往前凑:“我再试试吧。”
“你先下帖子,然后让婉婉去请,邱家听谁的你还看不出来吗?酒楼那么大的营生,那些个山货都是从邱家运出。这一进一出,婉婉不知给他们留了多少的好处?”
老夫人羡慕嫉妒已经说尽,自己心心念念的好处都在邱家。当初她就想过,若是徐乐婉不知道进货的渠道,或许她能帮着采买这些物资,或者借些银钱出去,但是人家硬是没开口。
徐止点头应下:“明日上朝后,我亲自去趟婉婉的府中,再让她与我一起去请邱家。”
“也好。”一品尚书亲临,不可不说重视。
徐止“爱女”心切,满心都是明日去县君府,把亲生女儿请回来。没料到天不作美,晚间下了雪,洋洋洒洒,铺了一层。要说大吧,算不得太大,就是第二日融化后路上街上全是泥,马车不好走。
徐止一早起来懵了,呃——天公不作美,这还怎么去请人回来做客?
老夫人从半夜落雪就开始愁,继晚饭的没怎么动筷子后,早膳看着房角屋檐未化尽的雪,又失了胃口。
“徐府后人的功劳,纵然万般荣耀,怎么就不能是徐府的?”老夫人对着窗台喃喃自语。
冯嬷嬷亲手布菜:“老夫人,您多少吃一些,不然身子受不住。”
“唉——”老夫人拄着拐棍坐回桌前,她的毛病在心不在身,吃不吃都解决不了。
京中各府的心思被昨日的圣旨打乱,原本呢,一个在外长大的嫡女,就算侥幸立了功,在各位当家主母眼中,比起在京中精心教养长大的名门闺秀还是差了些。
结果立功有了后续,旧功的余荫仍在,新功锦上添花,谁知道后面还有没有?
重要的是,人家的酒楼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日进斗金也不为过。更何况,还有太妃娘娘跟前独一份的恩宠,娶进府中怎么算都不亏。
未来的主母人选可能稍微有些欠缺,但二子呢,三子呢,只要孩子优秀,足够有了上门提亲的资格。
于是,因一场雪表面安静下来的京城,后宅暗流涌动,只等外面的路稍微好走一些,争个先头登门拜访。
老夫人勉强喝了几口粥,吃了个新鲜蒸好的包子,刚放下筷子,二夫人步履匆匆的赶了过来:“婆母,婆母,有人递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