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沙盘是人类划分势力范围、规划资源路径的战略工具。
但最近,它开始出现一些诡异的“修正痕迹”。
某些由议员们激烈争吵后划下的资源边界线,会在夜深人静时被风悄然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看似杂乱、实则更符合生态逻辑的耦合路径。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生在三天前。
议会正准备就未来三个月的季风应对方案进行投票,沙盘却在投票开始前一分钟,自动浮现出了一幅完整的季风迁移图。
这幅图与人类气象学家们最顶尖模型的预测结果,有着高达百分之十七的差异。
当时,所有议员都认为这是系统故障,强行覆盖了沙盘的“建议”。
然而,三天后的今天,事实证明,自然给出的版本,精准得令人恐惧。
小海深吸一口气,召集了所有议会核心成员。
他指着沙盘上那些被风修改过的痕迹,声音沉重而有力:“各位,看看这里。当我们还在为了边界画线的时候,它,已经在为我们修改整张地图了。”
议会陷入死寂。
小海环视众人,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提议:“我提议,在讲述议会,设立一个永久的席位——‘风议席’。这个席位永远空着,但在每次会议开始前,由这个沙盘,为我们自动生成当日需要讨论的议题符号。”
话音刚落,全球十七个作为“风语”信号基站的石英节点,毫无征兆地同步开始剧烈震颤。
深夜的寂静被刺耳的警报撕裂,苏瑶被紧急从寓所唤醒,她冲进主控室,看到屏幕上代表x819残余频率的信号正在疯狂爆。
这股沉寂了数年的频率,曾被认为是许墨牺牲后留下的无意义的数据噪音,此刻却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汇聚成一股清晰、稳定、目标明确的信息流。
苏瑶双手颤抖地接入解析程序,心脏狂跳。
然而,解析结果让她再次愣在原地。
这不是数据流,不是攻击,也不是任何形式的遗言。
这是一段“纠错日志”。
它用最严谨的逻辑,清晰地指出了人类在过去三年中,对“风语”的二百一十七次重大误读。
其中包括,将一次代表“生命周期性生长”的频率,误判为“带有敌意的攻击”;将一次包含着“邀请共生”意图的波动,误译为“高强度的领地警告”。
最让苏瑶感到窒息的是,当日志逐条列出修正建议时,一个熟悉到让她灵魂战栗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响彻整个主控室。
那是许墨的语音模型,被风调用,用他生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老师,在耐心地纠正学生们的错误。
“你……”苏瑶的视线被泪水模糊,她捂住嘴,不让哭声溢出,“你到最后,还在当我们的老师。”
当最后一条修正建议播报完毕,那个幽灵般的声音消失了。
主屏幕上,所有复杂的数据流瞬间清空,只闪现出一行用最基础代码写成的字:
“这次,学生该毕业了。”
话音落下,x819的信号彻底瓦解,像一滴墨水融入大海,完全消散在地球无处不在的背景风频之中,再也无法被单独剥离。
数日后,那场全球范围的震颤仿佛从未生过。
林小雨在图书馆整理资料时,偶然现了那本被阿哲读过的许墨手稿复印件。
她随手翻开,却立刻被页边的空白处吸引了。
上面密密麻麻地多出了大量批注,但那笔迹并非出自人手,而是由一种极细、极富生命力的苔藓,沿着纸张的纤维自然生长而成。
这些苔藓组成的文字,竟是对许墨手稿中那些天才技术构想的“生态化改良建议”。
比如,将许墨设计的“高能风力能量抽取矩阵”,改良为“多节点共振式能量共享网络”;将冷冰冰的“人机控制接口”,更名为充满敬意的“物种间对话端口”。
林小雨一页页翻下去,心跳越来越快。
她翻到最后一页,那里的苔藓拼出了一句总结般的话语:
“你读我的字,我读你的心——这,才算真的传下去了。”
她轻轻合上书,胸口起伏。
片刻后,她拿起这本书,没有做任何解释,只是将它郑重地放在了教室中央的讲台上。
下一节课,当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所有人都注意到了那本被奉上神坛的书。
没有人问,但一种无声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
下课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将自己的课堂笔记、心得草稿,主动地、一本本地摊开在教室的窗台上。
他们要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讲给风听。
那一天,讲述站所有的窗台都摆满了摊开的书本,像是一场盛大而沉默的典礼。
x819的纠错日志带来的最终回响已经消散,世界背景的能量频率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回归往日的沉寂。
一种全新的静谧笼罩了大地。
那不是万籁俱寂的空无,而是一种充满了无数未被听见的交谈的、饱含张力的静。
它就像一个被彻底重构了程序的庞大系统,刚刚完成重启。
一根横贯行星的琴弦被悄无声息地拉紧,正以一种既不混乱也不平静,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姿态,嗡嗡作响,等待着第一个音符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