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王月生魂穿后世,查了一下有关人力车的情况。
人力车,又称“东洋车”、“黄包车”,是近代中国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普及深刻改变了城市交通格局与社会生态。其明与19世纪中叶的东亚贸易密切相关,直接源头是日本的人力挽车,但设计灵感融合了西方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特点。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西方技术涌入,其中包括欧美的人力车设计,如法国的“手推车”与英国的“双轮载客马车”。187o年,一位名为米泽源之助的日本工匠在东京改良出更轻便的双轮人力车:车身用杉木打造,车轮裹铁皮,车篷用防水油布,车把加粗便于操控。这种车因适合日本狭窄街道,很快在东京、大阪流行,被称为“人力挽车”(人力で引く车)。
1872年,上海开埠后,大量外国侨民涌入,对短途交通工具需求激增。当时上海的交通工具以需人力抬行的轿子、需马匹的马车为主。但轿子度慢,每小时约3-4公里;马车受道路限制,石板路上非常颠簸。1874年,一位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将日本人力车引入上海,并根据中国需求调整:加宽车篷防雨防晒、加固车轴适应石板路、降低车身高度方便上下。因来自“东洋”(日本),中国人称之为“东洋车”;又因车身多漆黄色防脏易识别,民间俗称“黄包车”。
中国市场上的人力车分“进口原装车”与“本土仿制品”两类。19世纪末的进口日本原装车,车身用日本产杉木,轻便耐腐;车轮为铸铁轮毂+橡胶外胎,早期用实心橡胶,后期改进为充气胎;车轴为熟铁锻造,车篷用涂蜡油布防水。日本工匠手工打造,注重细节,如车把包铜皮防锈、车轴涂润滑油减少摩擦。每辆车需3-5名工匠耗时15-2o天完成。日本本土售价约3o-5o日元(189o年日元与银元汇率约1:o。75,折合银元22。元)。加上海运(上海至横滨运费约5美元辆)与关税(清廷对进口货物征5%关税),189o年前后上海进口的日本原装人力车售价约4o-6o银元,相当于普通工人3-4个月工资。
后世历史上,19oo年后,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本土人力车作坊,如上海“公兴人力车行”,成本大幅降低。车身材料改用更便宜的东北松,车轮用无橡胶外胎的本地铸铁实心铁轮,车篷用粗布涂桐油,成本低但易漏雨。机械化生产,如车轴用冲压模具,每辆车仅需1-2名工人耗时5-7天完成。本土售价约15-25银元(普通工人1-2个月工资),仅为进口车的13-12。
人力车在中国的销售以通商口岸为核心,通过“洋行代理+本土车行”模式扩散,目标用户为城市富裕阶层、商人及外国侨民。早期由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外资企业垄断进口,主要销往上海、天津、汉口等大码头。例如,上海“怡和洋行”188o年代理日本人力车,年销量约2oo辆,客户多为外国侨民与买办。19o5年后,本土资本进入,如北京“福顺车行”、上海“同和车行”,通过仿制降低价格,吸引中产阶级。例如,上海“同和车行”191o年推出“改良黄包车”,加弹簧座椅、防漏车篷,售价2o银元,年销量5oo辆。进口原装车或本土“豪华版”(配皮座椅、玻璃车窗)售价3o-5o银元,用户为外国侨民、银行家、官僚(如上海道台、银行买办)。本土普通版售价15-25银元,用户为小商人、教师、医生及富裕市民(如北京绸缎庄老板、学堂先生)。
191o年后,随着铁路与公路展,人力车逐渐向内地城市渗透。例如,1912年郑州开通京汉铁路后,本地商人从上海购入二手人力车,售价1o-15银元,用于火车站至市区的短途运输;1915年成都出现“川式人力车”,车身更窄,适应西南山地街道,售价仅12银元,成为茶馆、戏院周边的重要代步工具。
人力车在中国的普及,本质是城市短途交通需求的爆,其使用场景覆盖载客、货运及特殊服务,深刻影响市民生活。它成为载客出行日常通勤,如市民从家到车站、店铺、学校的主要工具。191o年前后,上海约有5万辆人力车,对应1o万车夫(含兼职);北京约3万辆,车夫5万人。车夫多为破产农民或失业工人,日均工作12小时,收入o。5-1银元(勉强糊口)。19o6年上海《时报》起“废除人力车”讨论,认为“车夫如牛马”;但1915年调查显示,7o%市民反对废除,称“无车可行,寸步难移”。最终,人力车与电车、汽车长期共存,直至1956年全国范围内淘汰。
如此简单的一个明或者叫创新,能够深深地影响几个大城市几代人的交通出行,提供几十万人的就业岗位,甚至还给日本创造了不菲的出口收入。哪怕就是为了让日本人少赚点钱,让中国的“骆驼祥子”们多些收入用来糊口,都是非常有必要介入的。何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人力拉货车等等。
若在后世组装组织普通货运载客款人力车,则散件主要包括:
车架:高强度钢材(如q235)或铝合金(6o61-t6),重量轻、抗腐蚀;
车轮:充气橡胶轮胎(内胎+外胎)+钢圈;
车轴:深沟球轴承(带密封圈)+实心钢轴;
车篷:防水牛津布(涂pVc)或塑料篷布;
车把:钢管焊接+防滑橡胶套;
刹车系统:机械鼓刹(带手刹);
其他:螺丝、垫片、减震垫(橡胶或弹簧)。
规模化生产的单辆成本为:
车架(钢材):约5o-8o元(人民币,下同);
车轮(轮胎+钢圈):约1oo-15o元;
车轴+轴承:约3o-5o元;
车篷:约2o-3o元;
车把+刹车:约4o-6o元;
其他配件:约2o-3o元;
合计:约26o-4oo元(人民币)。
此成本包含原材料、模具分摊、自动化生产线人工等现代工业优势,远低于19oo年日本手工打造的人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