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nisnetdschau《科隆评论报》,天主教背景的大众报纸,创刊于1876年,以「社会关怀」为特色,行量约15万份,覆盖莱茵兰地区中下层民众;
Vor?rts《前进报》,社会民主党机关报,马克思主义传播核心。
意大利的
corrierede11asera《晚邮报》,米兰商业巨头控制,影响政府决策;
Lastampa《新闻报》,都灵工业集团喉舌,技术革新倡导者;
I1seco1o《世纪报》,米兰大众报纸,创小说连载栏目;
LosservatoreRomano《罗马观察报》,教廷官方报,1861年创,全球天主教风向标。
美国的
theneyorktimes《纽约时报》,精英阶层必读,以深度调查报道立身;
thea11streetJourna1《华尔街日报》,金融界圣经,道琼斯指数布平台;
nete《芝加哥论坛报》,中西部霸主,19oo年日行量18万份;
theapost《华盛顿邮报》,政治内幕消息源,聚焦国会动态;
neyorkor1d《纽约世界报》,普利策旗下大众报,开创"黄色新闻"时代。
这些报纸的报头上都被细心地贴了写有中文译名和简介的纸条,让只懂中文和日文的郑贯公很方便地了解,而且,他用内行的眼光,不用翻译,就凭报头的数字看出来,这些报纸最晚的行日期都是七天以前。
郑贯公有些结结巴巴地问,“这些报纸多长时间可以提供一次?每次都有这些吗?”
王月生道,“每周一次,每次都有这么多品类,但这次只是每份报纸一日份的,而正式开工后,每周一次,每次一周”。没办法啊,自己总不能天天没事在前世的各个约柜仓库肉穿拿报纸吧。别说自己累了,当地的负责人也累啊,天天去仓库送报纸,还干不干别的事了。仓库那地方又只能最可靠的人掌握。要不是为了这个杂志,王月生还不肯将在美国的上次接待李鸿章时预留的约柜仓库提前投入使用呢。
郑贯公听后,呆立半晌。须知此时,在中国行的外国人的报纸,如英国《字林西报》、法国《益世报》等,是通过订阅路透社(1851年成立)和哈瓦斯社(1835年成立,法新社前身)的电报新闻服务,实时接收欧洲、美洲的新闻。美国在华报纸(如《字林沪报》)通过美联社获取北美新闻,日本报纸则依赖共同社的东亚新闻网络。
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在上海、香港等地设立电报局,通过大东电报公司(连接欧亚)和太平洋电报电缆(连接美洲)接收母国新闻。1871年横跨太平洋的电报线路开通后,欧美新闻理论上可于24小时内抵达上海。实操中,电报需经母国电报局→国际中转站(如香港)→上海电报局,再由报纸编辑翻译、排版,通常比母国晚1-3天。
当电报不可用或成本过高时,报纸只能通过定期航线(如欧亚航线)获取母国报纸原件。例如,从伦敦到上海的轮船需约3周,新闻时效性较差,但可补充电报未覆盖的内容。
可电报的费用实在是太高昂了,而且传达的信息有限,根本不可能像此时此刻一样,五个西方国家的几十份报纸,这么一天的新闻量,就这样摆在了眼前。而且,因为中国那些洋人的报纸,或者跟洋人共享新闻的本地报纸,其消息来源基本都是签约的国际新闻社,内容基本雷同,哪里像此时眼前的报纸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而且哪怕是同一个新闻事件,都可以同时有好多个来源去彼此验证、拾遗补缺。
郑贯公把报纸都拢了过来,像爱抚心爱的女子一样,轻轻翻动每一份报纸,哪怕是看不懂,嘴里还喃喃地说,“要有专门的翻译团”。
“好的,我来解决”。王月生可舍不得小郑用此时的懂外语的人才去做翻译这种体力活,太贵了,也太浪费人才了。后世那么多月薪35oo的都懂外语,嗯,如果外包给在校大学生,可能更便宜。哦,要不用aI机翻?
“太浪费了!”
“几个意思?”
“这么多新闻,我们能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剩下的浪费了。要不,我们弄张报纸去这些吧。我知道你的顾虑,我们可以不站任何立场”
“明白,无责任转嘛”
“好词。就用这个。登在刊头边上醒目位置。嗯,报纸叫什么呢?《参考消息》好不好?”
“贯公,你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