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着自己的部将,粗声粗气地吼道,将满腔的怒火,都泄在了这些琐事上。
蓝武见状,也是微微一笑。
他转过身,对着朱瞻基说道:“殿下,这里既然有汉王殿下处理后续,咱们也该回去了。”
“是,师父。”
朱瞻基此刻对蓝武的佩服,已经达到了顶点。
面对手握十五万大军,怒火中烧的二叔,师父只用了寥寥数语,便化解了危机,还反将了对方一军。
这份气度,这份手段,让他心折不已。
蓝武没有再在此地多做停留,甚至没有去和朱高煦打一声招呼。
他直接带着自己的五千精骑,汇合了平安的大部队,便浩浩荡荡地向南而去。
只留下朱高煦和他的十五万大军,对着一片狼藉的战场,以及满地的尸,在草原的寒风中凌乱。
南下的路,走得很快。
没有了战争的压力,归心似箭的将士们,马蹄都轻快了几分。
半个月后,大军便顺利返回了哈密卫。
永乐十二年,二月。
京师,紫禁城。
一匹快马自德胜门狂奔而入,马上的骑士满身风霜,背上插着代表最高等级军情的玄色令旗。
“西路军大捷!八百里加急!”
嘶哑的呐喊声划破了京城清晨的宁静,沿途的军民百姓无不纷纷避让,脸上带着惊愕与狂喜。
捷报!
是西北的大捷!
不到半个时辰,这份凝聚了无数将士鲜血与功勋的奏疏,便被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奉天殿暖阁的书案之上。
朱棣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在殿内。
他缓缓展开那份带着草原风沙气息的奏疏,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
起初,他的脸上还带着帝王的威严与平静。
但当他看到“达兰部一夜覆灭”,“乌兰部鬼魅遇袭”,看到马哈木如何被一步步逼入绝境,最终自刎于哈拉和林之时,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终于迸出了难以抑制的光彩。
“好!打得好!”
朱棣猛地一拍桌案,出一声巨响。
他继续往下看。
当奏疏中详尽描述了皇太孙朱瞻基,如何亲率三千精骑为前锋,如何悍不畏死,在万军之中冲杀,最终更是亲手取下瓦剌大汗马哈木的级时。
朱棣再也忍不住了。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太过激动,身躯甚至微微有些颤抖。
他拿着那份奏疏,在殿内来回踱步,口中不断地出压抑不住的笑声。
“哈哈哈哈!好!好啊!”
“朕的好孙儿!不愧是朕的孙儿!这才是天家血脉该有的样子!”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永乐大帝,而是一个为自己孙儿的成长与勇武,感到由衷骄傲与狂喜的祖父。
瓦剌平定了,这个困扰了大明北疆数十年的心腹大患,终于在他手中被彻底解决。
更重要的是,他的继承人,大明的皇太孙,在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中,交出了一份让他无可挑剔的答卷。
朱瞻基,已经不再是那个养在深宫里的文弱少年。
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亲手染过血,见过沙场残酷,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的未来君主。
朱棣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胸中郁结多年的那股担忧,似乎在这一刻,尽数散去。
大明,后继有人了!